欢迎访问本网站
 
首 页>>口血未干
 

口血未干

 

出处
    《左传·襄公九年》
释义
    形容缔约以后,很快就毁约,毫无信义。古代订盟时,用手指蘸牲畜血涂在嘴边或口中含血,称“喋血”,口血即指喋血时嘴边的血。
故事
    公元前64年,以晋国为首的各国诸侯攻打郑国。鲁国、齐国、宋国的军队跟随晋国的中军攻打郑国的东门;其他卫国、曹国等各路人马,分别随从晋国的上军和下军进攻郑国的西门和北门。郑国处于四面夹攻之中。 晋悼公命令各国诸侯道:“大家修整好你们的作战器具,把干粮准备得充足,把兵土中年龄老的和小的送回去,让有病的到虎牢(今河南荥阳)去休养,宽免一些犯有过错的人。大家同心合力,包围郑国。” 郑国惧怕了,便派人求和。在此之前,郑国表现出亲近楚国倾向,所以引起晋国的不满,这次才纠合各国来攻打郑国,以示惩罚。因为晋国和楚国一直是互相争斗、互相猜疑和敌对的,这次表面是攻打郑国,其实,矛头是指向楚国的。因此,晋国的上军主帅荀偃便献计说:“我们现在先完成对郑国的四面包围,等到楚国人来救郑国时,我们乘势打败楚国。否则,就不可能真正地谈和。”
    晋国另一位将军说: “我们现在就应与郑国人结盟,然后撤兵。楚国对郑国与我们结盟的做法肯定不满意,我们恰好用这个办法激怒楚国去攻打郑国,从而拖垮楚国,那时,我们再联合各路精锐部队,迎击楚军,楚国就吃不消了。这样,比急于马上就跟郑国人决战要好得多。” 总之,晋国出于打败楚国的策略上的需要,加上各诸侯国都不愿打仗,于是便在戏(在今河南登封县嵩山北)地与郑国结盟而休战。结盟时,郑国的大臣们随从郑僖公,晋国的上庄子起草盟书,书中说:“郑国今后如对晋国不唯命是从,或者三心二意,就要受到上天的惩罚。”
    郑国的公子飞步向前,颇为不满地说:“上天降祸给郑国,让我们夹在晋、楚两个大国中间,而大国不但对我们不友善,反而胁迫我们结盟,让我们不得安宁,有苦无处诉说。从今以后,郑国如果不服从按照礼义要求,又有强大力量可以保护我们的国家,也将受到上天的惩罚。”荀偃听出了公子话里有话,便说:“修改这篇盟辞吧。” 郑国的公孙舍之也发言说:“盟书已经报告给神灵了。如果还可以修改的话,那就意味着大国也是可以背叛的。”盟约就在这唇枪舌剑中缔结了。
    随后,楚国果然转而攻打郑国。郑国的子驷打算跟楚国讲和。子孔等人担心地说:“我们刚跟晋国结盟,口血未干而背之,行吗?”子驷等人说:“盟辞本来就是说我们应‘跟随和听从强大的国家’。现在楚军来了,晋国又不来救我们,那么楚国就是强大的国家了;何况,我们是在要挟下举行的盟誓,神灵认为这种盟誓没有诚信,所以,我们违背这盟誓也是可以的。”于是,郑国又与楚国媾和。
    小国的悲哀可见一斑。



 

亚广设计与制作

添加日期:2024年9月23日  修改日期:2024年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