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上河图 》传奇
1950年冬,中国古书画鉴定权威杨仁恺先生受文化部的委派,对东北博物馆临时库房内堆积如山的藏品进行捡拾和鉴定。
一天,天气昏暗而阴冷,杨仁恺先生与几位同行一起认真鉴别着手上的旧画,一卷、二卷……又一卷,在不经意间,杨仁恺拿起了一卷题签上写着《清明上河图》几个字的旧画,心想:恐怕又是摹本吧。要知道此画已虚虚实实900多年。传的多,见的少,是否真在人间已很难说。并且此画摹本甚多,不断有临摹本现世,因此杨仁恺并不激动。但随着画卷的展开,他的眼前开始发亮,心跳加速。只见:眼前是一幅长卷绢画。画面呈古色古香的淡褐色,一望便知属于年代久远的物品。而画中描绘人物街景的方法,都体现着独特的古老绘画方式,与先前所见的仿摹品有着天壤之别,一看就是出自大家之手。不过在这幅古画上,后半段虽有大量历代名人的题款印章,却没有作者的签名,也没有写上画的题目。不过细心的杨仁恺在画后发现了一位历史上收藏《清明上河图》的名家题跋,获得了重要讯息。后来经多方确认,确定此古画即是旧未露面的国宝《清明上河图》。
可用“惊喜若狂”来形容当时的中国文化界。更能用“万人空巷”来形容52年后,当《清明上河图》真本在上海博物馆展出时,人们对它的仰慕之情。人们不禁要问:在那虚虚实实900多年中,国宝《清明上河图》究竟经历了哪些磨难?又为什么有些记载中的标记没有了?谜底何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