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本网站

 

 
首 页>>《清明上河图》欣赏

《清明上河图》欣赏

0001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北宋风俗画的不朽之作。作者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省诸城市)人,宋徽宗时为宫廷画家。少年时读书,到京城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游学,后习绘画。徽宗朝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清明上河图》是他任翰林画院画师时所作。
    原本《清明上河图》为绢本,淡着色,画幅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描绘的是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风貌。
    整部作品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大至原野、河流、城郭,小至舟车、人物、摊铺、摆设、市招文字,真实自然,令人有如临其境之感。是古藉《东京梦华录》、《圣畿赋》、《汴都赋》等著作的最佳图解,具有极高的价值。
    该幅不朽之作自问世以来,历经磨难。据记载,最初张择端完成后将它献给宋徽宗,宋徽宗爱不释手,用他著名的“瘦金体”书法亲笔在图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钤上了他的双龙小印。八百多年过去了,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真迹上早已不见了徽宗的签题和他的印记,其间的磨难可想而知。据说它曾五次入宫,又有四次被盗出宫,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它才归属人民,进了国家博物馆,普通人才能有幸一睹真颜。下面就具体欣赏一下《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开卷:

    开卷处画汴京近郊,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小毛驴驮队向城进发。渐次柳枝成丛,嫩绿新发,行人往来,其中有踏青扫墓归来的轿乘队伍和长途跋涉的行旅。



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小毛驴驮队向城进发



柳枝成丛,嫩绿新发,踏青扫墓,商旅慢行

《清明上河图》中段:

    中段画汴河。汴河当时是南北交通要道,为北宋王朝国家漕运枢纽。画中巨大的漕船,或停泊于码头,或往来于河心,造成一片繁忙景象。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横跨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巧,形制优美,宛如飞虹。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马行人,南来北往。一艘巨大的漕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紧张操作,引来了看热闹的人群,成为全画的高潮。



巨大的漕船,或停泊于码头,或往来于河心



拱桥横跨汴河,船夫呼唤叫喊

《清明上河图》后段:

    后段写市区街道,以高大雄伟的城楼为中心,两边街道纵横,房屋鳞次栉比。各类商店经营着罗锦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等。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等,各行各业应有尽有。街市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



城楼右,车来人往



城楼高耸,店铺林立



城楼左,摩肩接踵

 

亚广设计与制作

编写日期:2004年3月;修改日期:2024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