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姆维奇·彼什科夫,高尔基是他后来改的。至于作者为什么要如此,他生前并未解释
。但从“高尔基”这词在俄文里是“苦的”、“痛苦的”意思,可以这样猜测:他比常人理解的人生之苦要多一些和深刻一些。这从高尔基自己的描述中可以看出。
高尔基是这样描述他的出生和童年生活的:“我于1868年或69年3月14日出生在尼日尼的染匠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卡希林的家里,母亲是他的女儿瓦尔瓦拉,父亲是彼尔姆的一名小市民,他名叫马克西姆·萨瓦季耶夫·彼什科夫,职业是装饰裱糊工。从那时起,我就光荣而清白地享有油漆业行会成员的称号。我五岁丧父,母亲死在库拉文纳村。母亲去世后,外祖父把我送进鞋店当学徒。九岁,外祖父就用《圣经集》和《日课经》教我认字。我不想干修鞋做靴这种活计,终于逃跑了
。后来又到绘画师那里当学徒,我还是溜之大吉了。不久,我进了画圣像的作坊,后来又到轮船上当伙夫,后来还帮花匠打杂。在
十五岁前,我就靠干这些活计维持生活。我酷爱书籍,经常读一些不知名作者的古典作品,如《古阿克——一名无可战胜的忠诚者》、《安德烈·别斯斯特拉什内》(即《无畏的安德烈》)、《亚潘恰》、《致人死命的亚什卡》等书。”高尔基从不隐讳自己的卑微出身。
在高尔基当伙夫的那条轮船上有一个对他以后的文学道路产生重要影响的人,这人就是厨师斯默雷。这位极富同情心的厨师经常帮助高尔基学习文化知识,迫使他阅读《圣行者传》、果戈理、格列布·乌斯宾斯基、大仲马以及许多共济会员的作品。
十五岁以后,高尔基对学习产生了强烈的愿望,便独身一人前往喀山求学,他以为“科学是无代价地教给那些愿意学习的人们的”,但现实是他不可能被接受入学!于是他只好在面包店学做“环形小甜面包”,起早贪黑,每个月仅有三个卢布的工钱。高尔基求学的尝试终于失败了。他只好走进下九流社会,同那些“沦落的不幸者”长久地生活在一起。这使他接触到了俄罗斯的底层社会,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这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高尔基的《科诺瓦洛夫》、《沉沦的人们》等作品里,人们可以看到他在底层呻吟的缩影。1988年磨难曾一度折服过高尔基,他企图自杀,以此一了百了
,但意志终于占了主导地位,他战胜了死神。大病一场之后,他在街头当苹果贩子,吆喝着:“快来买呀,又大又甜又脆的乌克兰苹果……”
人世间的艰辛激起了高尔基奋斗的决心,他“大口地咀嚼着”各式各样的文学作品,书是他在贫困潦倒中最知心的朋友。1892年,他终于当上了尼日尼城著名律师拉宁的文书。这位律师曾给高尔基很多帮助
。他很高的文化修养和高尚道德情操深深感染了高尔基。高尔基得到了许多平日得不到的东西即做人的深刻内涵和处世的细微洞察力。高尔基曾说:“他是我的良师益友,我比任何人都更要感激他。……”
转折发生在1893年(另一说是1892年)。这年,俄国著名作家柯罗连科(1853~1921)慧眼识珠,把高尔基的处女作《马卡尔·丘德拉》推介给俄罗斯文学界的知名人士,使他踏入文学界。柯罗连科为高尔基修改作品并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批评,就像老师对待刚进学堂门的小学生那样诚恳,热情,循循善诱。
高尔基早期的作品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风格同时并存,反映了他热衷于探索新的艺术方法。充满浪漫色彩的小说《马卡尔·丘德拉》、《伊泽吉尔老太婆》(1895)等名篇赞美了俄罗斯人酷爱自由、向往光明、夺取胜利的坚强个性
;《鹰之歌》(1895)表现了普通群众在压抑中渴望战斗并夺取胜利的激情。现实主义作品如《契尔卡什》、《沦落的人们》、《柯诺瓦洛夫》等,描写了人民的苦难生活及他们的崇高品德,表达了他们的激愤与抗争。这些作品的主人公大多是努力探求新的生活道路、思考生活的意义并充满激烈内心冲突的人物。
1901年他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之歌》,塑造了象征大智大勇革命者搏风击浪的勇敢的海燕形象,预告革命风暴即将到来,鼓舞人们去迎接伟大的战斗
。这是一篇无产阶级革命战斗的檄文与颂歌,受到列宁的热情称赞。
1905年革命前夕,高尔基的创作转向了戏剧。1901~1905年,他先后写出了《小市民》、《底层》、《避暑客》、《太阳的孩子们》和(野蛮人》等剧本。特别是《小市民》、《底层》展现了现实生活中工人的新形象与新的精神面貌,表现了他们为自己权利而斗争的决心与乐观情绪
。它们的上演,在当时俄国的剧坛上引起了轰动。
1905年革命失败后,高尔基赴美国及意大利写了一系列政论文章,抨击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充斥于思想、文学界的形形色色反动思潮。
1906年高尔基写成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敌人》两部最重要的作品,标志着其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母亲》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批自觉为社会主义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列宁肯定了它的现实意义。
1908年创作的中篇小说《忏悔》流露出唯心主义的造神论思想,受到列宁的严肃批评,并得到他的热情帮助。尽管如此,高尔基的主导倾向仍然是积极的,富于革命的战斗精神。对新的无产阶级文学创作方法的特征从理论上进行了许多探索,提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观点。他在两次革命之间的创作成果颇丰,如《奥古洛夫镇》(1909)、《夏天
》(1909)、《马特维·柯热米亚金的一生》(1910~1911)、《意大利童话》(1911~1913)、《俄罗斯童话》(1912~1917),以及稍后完成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的前两部《童年》和《人间》(1913~1916)。
十月革命之后的十年间,高尔基因健康欠佳,仅写了关于列宁及一些作家的独具艺术风格与重要文献价值的回忆录及自传体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我的大学》(1922~1923)、《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1924~1925)等几部作品。1921年,他遵照列宁忠告,到国外养病。
从1925年起着手创作卷帙浩繁的具有史诗气魄的长篇巨著《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这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到1936年他去世前还写了《苏联游记》(1929)《英雄的故事》和多部剧作《耶戈尔·布雷乔夫等人》(1932)、《托斯契加耶夫等人》(1933)、《瓦萨·日烈兹诺娃》(1935),以及大量的文艺理论、文学批评和政论文章,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无论是短篇佳作还是长篇巨著,高尔基始终把普通人的美好品质和深重灾难联系在一起,表达了他们的喜怒哀乐,描绘了他们无垠的精神世界。用高尔基自己的话来说:“文艺的任务是要把人身上最好的、优美的、诚实的也就是高贵的东西表现出来,激起人对自己的自豪心和责任感,需要英雄人物的时代已经到来了。人们要从英雄的灵魂和躯体里汲取力量……”
高尔基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也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组织成立了苏联作家协会,并主持召开了全苏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培养文学新人,积极参加保卫世界和平的事业。
高尔基的作品自1907年就开始介绍到中国,曾影响了几代中国人。因他的作品不同于身居书斋,脱离社会的文人写出的或风花雪月、或愤世疾俗、或专挑社会阴暗面一路黑的低格调作品,而是有深度、有抗争、有理想,有现实依托的格调高昂,催人奋进的宣言,用文学语言表述了出来,与当时中国从衰
落的谷底开始重新爬起来的现实非常吻合,被中国老一代思想者所推崇,并受到人们普遍的喜爱。
鲁迅先生生前对我国翻译出版高尔基的作品就十分重视。1933年5月9日,当他获悉邹韬奋先生编译的《革命文豪高尔基》一书即将问世时,他兴奋地给韬奋先生写了一封信:
韬奋先生:
今天在《生活周刊》广告上,知道先生已做成《高尔基》,这实在是给中国青年的很好的赠品。
我以为如果能有插图,就更加有趣味。我有一本《高尔基画像集》,从他壮年至老年的像都有,也有漫画,倘要用,我可以奉借制版。制定后,用的是哪几张,我可以将作者的姓名译出来。
悠悠岁月,物是人非。1936年6月14日,高尔基因病逝世,享年68岁。1991年12月26日,高尔基的祖国——苏联解体,继承国俄罗斯重走资本主义道路
,高尔基应该不会想到。虽如此,高尔基的作品对中国人而言,是那个时代的精神食粮,陪伴许多人渡过了无数不眠之夜,为中国的复兴忘我工作。高尔基也成为最受中国人喜爱的外国文学家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