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养芙蓉鸟
芙蓉鸟,本名叫金丝雀,又名白玉、白燕、玉鸟、翠玉。属雀形目,雀科。成鸟体长12~14厘米,体型较麻雀瘦削。身体的羽毛,原种似我国的鹀类,黄绿色配上暗色纵纹。野生的芙蓉鸟主要吃植物的种子,夏季兼吃昆虫。营的巢呈杯状,每窝产蛋4~5枚。其原产于大西洋的加那利、马狄拿、爱苏利兹等群岛,在南部非洲也有发现。最初由于它鸣叫声好听,引起了捕猎者的兴趣,大量捕捉,现在世界各国都有饲养。我国是在鸦片战争后,由国外引入的。
芙蓉鸟是羽色和鸣叫兼优的笼鸟,国外饲养者重视羽色和体形,国内饲养者重视鸣音,因而几百年来一直为各国养鸟爱好者所宠爱,并培育出许多人工品种。我国饲养的主要有“山东种”、“扬州种”和引自德国的“萝娜种”、颤音芙蓉鸟四个品种。

繁殖在山东夏津、济南、青岛等地的山东种芙蓉鸟,俗称“山东黄”,体质较为粗壮,羽色一般为淡黄色和白色两种,鸣叫声响亮而曲折。鸣声为连续短促的“唧唧唧唧唧唧……家家家家家家……”。最名贵的是嘴和腿都是肉红色的白羽(纯白)芙蓉鸟,其次是白羽红眼睛的芙蓉鸟。“山东种”是高音芙蓉鸟之一。
扬州种芙蓉鸟是江苏省的扬州,江都等地培育出来的,体型较山东种小,羽色除淡黄色、白色两种外,还有杂色、对花凤头。鸣声也很婉转,但不及山东种响亮,是轻音芙蓉鸟的一种。其中白羽(纯白)红眼的为珍品,国内已很罕见。
德国“萝娜种”在上海及周边地区较多见。该品种是德国人育成的。这种鸟身体细长,羽色变化较多,有黄、白、橘红、古铜、桂皮、银灰等色。还有头颈有羽毛向四面外翻的凤头(或称菊冠),翅膀有羽毛异色两侧对称的对花等变种。这种鸟的鸣声长而婉转,声调轻而柔和。鸣叫时发出紧密的颤音,如“吉立……”,“举……”或“觉郁……”,此时,上下喙闭合,只见喉部鼓起不停颤动。如果鸣唱中开口,说明品种不纯。
颤音芙容鸟也是由德国人培育而成的。羽色呈黄绿色,头顶、背部有黑褐色羽斑,雄鸟叫音似摇铃,在我国西部地区,如西安的爱好者喜欢饲养,称该鸟为翠玉。
芙蓉鸟还能仿效其他鸟的鸣声,如与画眉放在一起就能学画眉的叫声。所以只要对芙蓉鸟进行认真调教,就可使芙蓉鸟学会诸如山雀、灰喜鹊、红尾伯劳等野鸟的鸣叫声。亦可训练放飞以及荡秋迁、摇摆和吊圈等技艺。
刚刚出窝的芙蓉鸟幼鸟,两性羽色相同,单从外观难以辨别雌雄。但过2~3个月后,雄鸟的肛门突起(泄殖腔突)呈锥形,而雌鸟的则较平,呈馒头状。鉴别时用手将鸟捉住,吹起肛门周围的羽毛就可看清楚。另外,幼芙蓉鸟出生35~45天左右就开始鸣啭,这时从它们鸣啭的姿态上可区分雌雄。鸣啭时喉部鼓起,上下波动,声音连续不断的是雄鸟。
芙蓉鸟成鸟的雌雄鉴别比较容易,主要根据鸣叫:雄鸟鸣音婉啭多变,悠扬动听,喉部不停地颤动;雌鸟鸣音多为单声,喉部不颤动。雄鸟头额大,略呈方形,体形修长,羽毛紧凑,栖息时抬头挺胸,两腿相距较宽;雌鸟头部较小,圆形,体形短圆,羽毛蓬松。
饲养芙蓉鸟的笼具可分为观赏笼和繁殖笼两类:观赏笼主要有木笼,金属笼和竹笼3种,爱好者一般选择竹笼。竹笼底宜封闭有底圈,铺以细砂,便于砂浴;繁殖笼,最好使用长方形或立方形竹笼,略大,便于芙蓉鸟配对后,进行飞行交配。
芙蓉鸟的身体比较娇弱,平时应该让它们多运动。因此,饲养笼必须宽大,最好饲养在特制的芙蓉鸟笼中。雌雄鸟在平时分笼饲养,每笼只养1只。8、9月间开始合笼饲养,可让它们营巢繁殖。
芙蓉鸟属植物性食物的鸟类,主要吃植物种子。主食可分为粒料和粉料两类。粒料配方可采用稗子、谷子、油菜籽(或白苏子)以5:4:l比例,或用粟(谷)、稗子、油菜籽(或白苏子)以3:6:1比例混合,当稗子来源困难时,可用谷子或小米代替。粉食配方可采用豆粉、玉米粉(或大米粉)、蛋黄粉、骨粉和鱼粉(或蚕蛹粉)以5:2:2:l比例,并加入少量食盐。对体质差的幼雏,还可喂以熟蛋黄、婴儿奶糕,拌入适量的蜂蜜喂养;此外还要饲喂一些新鲜的青绿饲料,如青菜、苹果,以补充多种矿质元素、维生素糖类等。青菜须切碎,苹果须切成片饲喂比较好。几种料可混合喂给。冬季或换羽时期,饲料的配比为谷子2份、稗子6份、菜籽(或
白苏子)2份。
芙蓉鸟的日常管理,要按日供应足够的食料和水份,注意食用水的清洁,每周清除笼底粪便2—3次,食罐和水罐要天天刷洗,饮水要每天换新,栖杠每3天洗1次。发现鸟的爪甲过长、在栖杠上站立不稳时,要用剪刀进行修剪,注意不要修剪过深,以免出血。芙蓉鸟如果长时间受到阳光直射,会使羽毛退色。萝娜芙蓉鸟还会高声鸣叫,致使鸣声变得粗硬,所以每天在柔和的阳光下晒1小时就够了。夏季的夜间,最好用笼套罩住鸟笼,防止蚊虫叮咬。除此外,要养好芙蓉鸟,还要提供必要的二浴条件即:①水浴:芙蓉鸟十分喜爱水浴(可另备水浴笼),以利体表散温,清理羽毛上的污垢和清除体外寄生虫等。夏季炎热天气最好每天在上、下午各进行水浴一次,春、秋季隔日一次,冬季每周一次。
浴后须待羽毛干了才可移至室外。②砂浴:砂浴跟水浴有异曲同功之妙,可在鸟笼的底圈内,放入清洁卫生、经过消毒的细河砂。在鸟笼底圈放人细砂后,鸟笼内不再设砂缸,芙蓉鸟也可啄食砂盘内的砂粒。但夏季每7~10天要换砂一次,其余时期每月换砂l~2次。
每年7~8月份是芙蓉鸟脱换羽毛的时期。这期间体弱的鸟往往死去,健康的鸟也易感染疾病。因此,
此阶段不宜进行日光浴,稍有风吹,重则死亡,轻则失鸣。此外,要在饲料中增加10%的菜籽和墨鱼骨粉,加强营养。到了冬季要注意防寒保温,避免温差过大。
在萝娜种中,有一个变种羽色为橘红色,称为红芙蓉,非常珍贵,笔者曾经饲养过一只。与现在见到的人工着色的红芙蓉不同,那可是天然的红色。只是国内这一变种的羽色遗传并不十分稳定。关于国内获得该变种有这样一个传说:以前,国内是没有羽色为红的芙蓉鸟的。文化大革命前,上海的一对老夫妇出国探亲,在国外见到了这个变种,十分喜爱,于是就带了一对回上海。归国不久,文革开始,老夫妻怕被人认为是过资产阶级的生活,不敢把鸟挂在外面饲养,甚至有一次怕被红卫兵小将看到,把鸟笼放在了大衣柜里一段时间,结果拿出时发现死了一只。后来,就是用剩下的这只与黄芙蓉配对,把这一羽色保存了下来。因不是纯种配对,所以后代的红羽色遗传并不十分稳定。
现在市面上所见的红芙蓉,大部分是通过人工着色得到的。方法是通过饲喂着色饲料来达到目的。着色饲料有种种配方,但主要是胡萝卜或胡萝卜加叶红素。另外,把鸟笼尽可能放到光线幽暗的地方,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也可保持羽毛的色泽。人工着色的芙蓉鸟羽毛色泽不那么自然,有些颜色过深,令人感到不舒服。天然红色芙蓉鸟的羽毛颜色,却是十分自然悦目。如果拿一根羽毛来看,人工着色的,全羽都是红色;天然的只在羽毛的尖端有一点红色,其余部分都是带粉红的白色。
不光在我国,就是在国外,天然红的芙蓉鸟也难见到。但这个变种确实有过,只是基因散布得较开,如能用心收集,还是有可能寻觅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