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本网站
 
 

首 页>>花鸟鱼虫>>家养百灵鸟

家养百灵鸟

    百灵有多种,但常见的是(蒙古)百灵。该品种又名蒙古鹨、塞云雀、华北沙鹨,百灵鸟等,属雀形目,百灵科。产于我国内蒙古的呼伦贝尔盟、林西县和伊克昭盟,河北张家口等地区。
    百灵鸟为养鸟爱好者最喜欢的鸣鸟之一。它有鸣唱的天赋,鸣声嘹亮婉转多变,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
    该鸟成体长约18厘米,雄鸟的额部、头顶周围和后颈呈栗红色,头顶中部为棕黄色,背部的羽毛大都呈土棕色,两翼黑褐色,外

该鸟成体长约18厘米,雄鸟的额部、头顶周围和后颈呈栗红色,头顶中部为棕黄色,背部的羽毛大都呈土棕色,两翼黑褐色,外侧有白斑。喉部白色。胸部两侧有黑色斑块。腹部沙白色。雌百灵鸟的外形与雄鸟相似,只是眼睛显得圆而小,不如雄鸟明亮,额部和后颈呈棕黄色,胸部两侧的黑斑不如雄鸟明显。
    野生的百灵鸟栖息于开阔荒漠草原,食物主要是各种野生植物的种子,但也食少量昆虫。常营巢于地面草丛中,由杂草筑成。巢呈杯状。每年3~4月开始发情,这时鸣叫频繁,声音宏亮,称为“大性期”。5~6月产蛋,每窝可产3~5枚。蛋的大小平均为2.35×1.86厘米。8月份开始换羽,10月份新羽长成,之后开始鸣啭,称之为“小性期”。
    百灵鸟羽色并不美丽,但善于鸣唱。它有东、西口百灵之分。东口百灵能站台歌唱,其羽色为青褐色,跗蹠部近褐色,后趾及爪较长;西口百灵善舞鸣,羽色棕红,跗蹠肉红色。
    百灵鸟笼养应从雏鸟开始。因为从小人工喂大的鸟,人鸟之间亲和,易于调教和学叫。但幼鸟的日龄选择很有讲究。民间有“七活八不活”的说法,即7日龄的雏鸟人工饲养易活,8日龄后不易成活。其理由是:7日龄前的雏鸟尚未睁眼,对外界无任何印象,将其进行人工饲养,容易成活,长大后也驯顺。而8日龄后的雏鸟,多已睁开眼睛,怕人,不易成活,即使能长大,其性躁“撞笼”,难以驯养。
    其实训养动物,在其幼崽未睁眼前开始,首次看到的是人,这些动物就容易将人当成父母,和人亲近,调教就易成功。以前,百灵鸟都来自野外,特别要讲究日龄;现在有来自人工繁育的雏鸟,相对就好些。
    雏鸟的饲料,以绿豆或豌豆面和蛋黄为主,加水拌成面团,然后揉制成两头尖的颗粒,沾水填喂。每天喂5~7次,每次的量以喂饱为止,不喂水,也不给菜。喂养9~10天后,雏鸟开始站立,并学着啄食,此时仍需人工填喂一个时期,直到雏鸟能自己吃饱为止。这期间饲料中的蛋黄比例可逐渐减少,并逐渐加喂些鸡蛋小米、嫩菜叶、谷子和活虫。三个月后喂成鸟饲料。
    成鸟主要喂鸡蛋米(一般每500克小米拌鸡蛋5枚,调匀后阴干,再搓散),并要给足水,并不断地喂一些虫类以调剂饮食。在“大性期”和换羽期,还需适当加喂些皮虫、面粉虫、蚱蜢及其他昆虫。
    日常管理上,为适应百灵鸟的野生习惯,选取的笼子要大些,可选专用的百灵笼。笼底要铺2~3厘米厚的细砂土或干黄土,除每天更换饲料、饮水外,每周要彻底清扫砂土两次,同时洗刷并消毒食罐和水罐。
    百灵鸟是种需要主人认真调教才能成才的鸣鸟。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一是上台鸣唱训练。要求在幼鸟时就培养其上台的习惯。常用的方法是常在鸣台上喂它喜欢吃的活食,或用圆头木棍经常捅它的脚,促使其上台。
二是鸣唱训练。百灵鸟的鸣唱训练讲究“十三套”(即会模仿13种声音)。各地定义不同,通常的内容是:(1)家燕细语;(2)黄雀喜鸣;(3)麻雀噪林;(4)吱吱红;(5)喜鹊迎春;(6)雄鹰威鸣;(7)母鸡报蛋;(8)蝈蝈叫;(9)油葫芦;(10)水梢铃;(11)猫叫;(12)狗吠;(13)小车轴响。但要练全很不容易。口灵的百灵鸟,能模仿得惟妙惟肖,令人陶醉。
    训练时,最简单的方法是用有口的成年百灵去“带”。为了能使幼鸟“上口”快、口清,最好将成鸟挂于高处,并有固定的“老鸟”教口,保持环境安静,以使鸣唱纯正。调训时幼鸟笼要用布套罩起来,让“幼鸟”静听。经过3~5个月的教学,就能成才。若想学自然界鸟的鸣叫,则要在清晨将百灵鸟挂在有鸟鸣叫的地方,使其倾听。口灵的幼百灵,几天就能上口。

 

亚广设计与制作

编写日期:2013年10月12日;修改日期:2024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