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古称“促织”,因古人常把蟋蟀的叫声看作冬天将到的讯号,含有催促人们赶快织布缝制棉衣准备过冬的意思而得名。早在唐朝,孟浩然就有“促织惊寒女”的诗句。它是人们最熟悉的一种鸣虫,属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
每当初秋时节,金风送爽,田间草窠、石堆墙角,时不时会传来蟋蟀那激越高亢的鸣叫声,如此美妙,如此动听,不仅具有节奏,而且富有变化,让人喜爱。
蟋蟀的能鸣叫,全在于前翅的摩擦和振动。声音的强弱则因翅的边缘和腹部接触面的大小而不同;同时也和气候有关。若残暑未消,鸣声常激越高亢;当秋风萧瑟,鸣声便凄切低沉。甚是有趣。
古往今来,养蟋蟀者大多是看中它的好斗性。
蟋蟀天生有一对坚硬的大颚,且性无比好斗,两雄相遇,必要分出高底。当盆中两雄对立,劈头便咬,扭在一起,互不相让,经过几个回合,直到一方受伤不能支持时,才松口后退,掉头而去。此时胜者把长须拉入颚中玩耍,后肢伸展,两翅颤动,以示威风。这一行最有名的人物就是南宋的亡国宰相贾似道。他以好玩乐,尤喜斗蟋蟀而闻名,而且还著有“蟋蟀论”。他对饲养、斗法、判断优劣等均有研究,可以算是我国研究蟋蟀的专家。由于他的影响,当时爱好者甚多,他们不仅善养,而且会识别战斗力的高低,以此炫耀。每当蟋蟀搏斗时,爱好者踊跃围观,往往挤得水泄不通。所以有一段时间,斗玩蟋蟀被认为是玩物丧志。其实,其中确有乐趣,关键是把握分寸。
蟋蟀的好斗性,来源于他们繁殖的需要。平时雌雄蟋蟀是分居的,到繁殖季节,雄虫会奏出优美歌声向雌虫挑逗,表达爱慕之情,雌虫也会唧唧相应,以示许诺。但若遇到另一只雄虫出来夺爱,两雄之间便会发生一场难解难分的恶斗,直到一方败阵而去,才偃旗息鼓。此时胜者便高唱凯歌,声音洪亮,可传几百米以外。
玩赏蟋蟀不仅在我国流行,世界各地也有此风尚。如爱好音乐的希腊人,常把它养在笼内,挂于窗口,聆听它的歌声,比作求爱的小夜曲来欣赏。我国古代帝王后宫嫔妃也以金丝笼养蟋蟀,置枕畔,听其鸣叫,以解寂寞。
至于饲养蟋蟀的容器,也十分讲究,其上雕琢花纹,篆刻诗词,颇具特色。容器分饲养缸和稍大的搏斗缸。这些容器和常胜的蟋蟀一样,身价昂贵。
蟋蟀的繁殖习性也十分有趣。当产卵时,雌虫静静伏着,把产卵管垂直插入泥中,过了一会,又拔起插到另一个地方产卵,这样一次又一次地反复产卵,直至产完。卵经过两周左右孵化出幼体。蟋蟀幼体呈白色,一天后转黑色。深秋天气转凉时,便掘穴入洞过冬,经过多次蜕皮,到来年夏季形成成虫,便又开始新的生活。
蟋蟀可玩,儿童喜玩,成人也爱玩,为了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养蟋蟀和养花、养鸟、养鱼、养鸽一样,也应成为人们工余闲暇时的一项健康有益的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