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同荷为春兰荷瓣的代表品种,传世较少,仅在部分兰草世家尚有保存。
相传由浙江湖州双林镇人郑同梅在清朝宣统年间(约1909年)从下山兰中选出,习称“郑同荷”。约在1912年,余姚王叔平分得一部分,这支及延伸种称为“大富贵”。两者在花型、花色;草型、草色上均有细微的不同。
真正的郑同荷一直在江、浙、沪流传。
其叶长20~30厘米,宽1厘米左右,叶芽紫红色。芽尖有白头。出芽较晚。江南地区约在5月中旬左右。边叶呈船形,斜立与斜垂叶姿,叶尖钝收,叶端起兜具承露形,叶面较平坦,有行龙,叶缘细齿不明显,叶色深绿有光泽,叶质厚,叶端圆,叶柄收根细,短壮苗叶柄较粗,甲壳短圆紧抱叶柄。鞘色茄紫色(近紫黑),其草型为标准的荷瓣花草型。花苞深紫红色缀深紫筋麻,层层马蹄壳,铺满紫砂晕,俗称荷花形彩壳
。花苞圆整,花蕊俗称木鱼槌头。花梗绿底浅红色,短圆粗壮,梗高5~10厘米,外三瓣短圆,落肩,有“八分长兮四分宽”之称,
实际尺寸,宽约1.7厘米,长约2.8厘米,收根放角,紧边,瓣端内兜呈拱抱形,主瓣呈上遮状,花色净绿带光泽,外三瓣中偶有红线,蚌壳捧
(古谱称其桂圆捧,也有人称其为短圆捧)光洁圆润,捧内侧有紫红线,大刘海舌,舌面红斑艳丽,为两微斜短条,规整起绒。花形华贵,花品端正,香气纯厚,为春兰大型荷瓣花的代表品种。

郑同荷的花苞(摄于2014年11月10日)
这一品种,因采用传统栽法,种群增长不快。从浙江原产地传统兰家栽培的郑同荷与市面上流传的大富贵比较,两者相比,郑同荷株型稍小,叶幅较窄,叶色较深
;大富贵的叶色带黄(与栽培条件有关);花色,郑同荷为净绿有光泽,大富贵则绿中偏黄;瓣型,郑同荷根部较宽,大富贵则收窄。其余类同。但两者的存世量不能比,基本是郑同荷已淹没在大富贵中了。

此图是用1992年从浙江绍兴一户三代植兰的兰家处购郑同荷所附品种照片翻拍而成
熟悉大富贵的人可以发现,两者确实差别不大。只在瓣的圆润度、收根及颜色上略有差异。 关于郑同荷的来历,有个传说:
相传在浙江湖洲双林古镇,清朝宣统年间(1909年-1912年)曾有过一家郑姓富户,主人叫郑同梅,是个读书人。甚喜栽兰。
早春的一天,阳光明媚,郑先生应邀去湖州的冯姓兰友家里赏兰。路过一条巷子,忽然传来“卖兰花、卖兰花……”的叫卖声。浙江盛产顶级春兰。早春时节常有山民挖掘野兰,装竹篓下山叫卖,其中常可挑出瓣型珍品。于是郑先生驻足观望,只见不远处有位满面胡子拉茬的老汉挑着兰花担而来。一问,老汉是湖州安吉山里人,这些兰花就是刚掘了挑来城里卖的。郑先生想着是否能碰碰运气,于是俯下身子,双手在箩筐里翻捡起来。老汉一看,是个行家,便说:“先生,这些兰花都是刚从山上采来,株株能活,三五个铜钿一丛,很便宜的”。郑同梅经验丰富,一听是刚下山的,别人应该没挑过,价格也不贵,与其在这儿化时间捡,还不如整担买下,回去慢慢看,说不定能翻出一、两个好品种。于是探问:“如果整担买下要多少钱?”“先生真要买整担?”老汉很是惊奇,想着能快些出手,反正山上有的是就紧接着说:“如果整担买,我就半送半卖,就请先生看货作价好了。”郑同梅先前已粗翻过,发现这筐草的确好,估计着能有所获,也没吝啬,付了五块龙洋,喜得老汉合不拢嘴,连声说:“多谢,多谢!”老汉收了钱挑起兰担,跟着郑先生到了冯姓兰友处,卸下兰草,挑上空担喜兹兹地告别而去。
看完朋友,郑同梅携兰草回家,在家一待数天,仔细挑拣,结果发现有一丛草有异:其叶长约六寸许,宽约四分左右,叶形弯曲微扭,颜色深绿有光,质地细糯,尖端纯而起兜,边缘光滑无齿,花蕊粗短,如小指般大小
,紫红色,气质超然;蕊壳上深紫红色的筋条自基部直通到顶尖,如烟似雾状的苔彩分外艳丽富有神韵,数量约有八九苗之多。郑先生心知此花非同一般,定是新种极品。于是小心地将兰株洗净,剪去残根和干枯的脚叶,待稍干后便把它扯成两块,在兰株伤口处涂上些木炭粉末,又在廊沿挂了两天,准备了一些好土后便将它们种到两个泥盆里,好生照应。此草不负郑先生的希望,不到十天便抽蕊绽放,其花外三瓣厚阔而深凹起兜,瓣端似荷花,长有小尖,色泽嫩绿有光泽,俏丽端庄;它们的内二瓣(捧心)状如蚌壳又短又圆,紧紧合抱着蕊柱(鼻);一个白色伸展的大刘海舌端印着元宝形红斑,幽香阵阵。两盆所开之花朵朵“并蒂”。
后世因此花由郑同氏发现,又为标准的春兰荷瓣品种,故称为郑同荷。
世间传说,此花的另一名称叫“大富贵”,为同源品种,名气更响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