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原产我国。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已开始植梅。约在西汉初叶,由于人们的栽培驯化,观赏梅从果梅中脱颖而出,出现了复瓣、重瓣、台閣、奇枝、艳色等奇异品种。如《西京杂记》中载:”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朱梅’‘胭脂梅’。继后,杨雄所著《蜀都赋》中有“被以樱、梅,树以木兰”的记述,可见在2000多年前,梅已作为绿化树种了。在晋代,梅花栽培较为普遍,亦有咏赞梅花的诗赋出现。如曾做过承相的陆凯,在早春梅花初开之时,自湖北荆州,摘下梅花,托邮驿赠送远在长安的范哗,并附短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可以说自陆凯始,梅花与梅果一样,可作为馈赠佳品,它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联系。到南北朝时,梅花的应用愈多,有关梅花诗文、韵事也盛。正如杨万里在和梅诗序中所云:“梅于是时始以花闻天下”。
经千百年培植,梅花成为世界著名的观赏花木。
梅花可分为真梅、杏梅、樱李梅。其中真梅为最古老的品种;杏梅为真梅与杏树的杂交种;而樱李梅则是最晚出现的人工品种。
梅为阳性树种,喜阳光充足,通风良好,空气湿度较大的生存环境;较耐瘠薄,为长寿树种。长江流域花期在12月至翌年3月。花色有淡粉红、白色、紫色、红色、彩斑、淡黄色,富香气,先叶而开。
一般梅花繁殖以嫁接为主,播种也可。嫁接常备用切接或芽接。砧木以实生梅苗为好。切接可以早春萌动时进行,也可在冬季,用不带土的裸根砧苗在室内进行切接或劈接。芽接多在6--9月进行,多用盾形芽接法。通常在生长期间施3次肥,即在秋季至初冬施肥,如饼肥堆肥、厩肥等;在含苞前施速效性肥;在新梢停止生长后(6月底至7月初),适当控制水分并施肥,促进花芽分化。如果用梅的老树干靠接,可快速形成盆栽树桩。梅花适作盆景栽培。将地栽培数年后的植株上盆。盆土宜软松肥沃,栽前栽后均要整形和修剪。常见病害有穿孔病、炭疽病、白粉病、枯枝流胶病、干腐流胶病等。
注意治虫用药时避免使用乐果,因乐果对梅花易主生药害而导致落叶。
梅花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与人高尚的品格联系在一起,称为花中君子,位居中国十大名花之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