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伴随着枇杷、杨梅、银鱼上市的,还有那叶背沾满果冻状晶莹透亮黏液的太湖莼菜了。

太湖莼菜成品
莼菜的学名叫“凫葵”,因“凫”(野鸭)喜食而得名。
莼菜自古就是美味。成语“莼羹鲈脍”就出自晋代“张翰”传记。
在地处太湖之滨的苏州,莼菜早就成为人们的食材,甚至有人因莼菜而一夜得官的记载。此事载于《苏州备考》。
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康熙帝南巡。农历四月初南巡至苏州,到东山翁巷南花园弄东席启寓家东园驻跸。当时有邹弘志者,是明代邹舜五之孙。舜五当年曾采太湖莼菜,种于家中,并请人绘有《采莼图》。弘志继承祖意,亦种莼四缸。闻康熙驻跸东园,以莼菜为太湖特产,便将四缸莼菜,并所作《贡莼诗》二十首和家藏之《采莼图》进献。康熙帝收下莼菜,命送北京畅春苑,图卷发还,《贡莼诗》则着书馆检校备阅。邹弘志谢恩而退。不久,邹弘志被任命为知县。因由献太湖莼菜而得官,被人
戏称为“莼官”。这事虽有些荒唐,但也能反映当时太湖莼菜已为世所重。
从外形上看,太湖莼菜成叶为椭圆形,可食的是嫩叶,最美的当属附满黏液的嫩芽。每到谷雨之后、立夏之前,莼娘们驾一叶轻舟,俯卧船上,在那静水流深之处,双手翻飞,指尖轻掐、捞起滑溜溜的莼芽,放置盆内,用清水养着,直至出售。这可是件辛苦活,故新鲜的莼菜售价较高。
现在姑娘已基本不肯下田采莼,而采莼人往往是上了年纪的人。
莼菜入菜,以做羹为主。如银鱼莼菜羹、鸡火莼菜羹。莼菜本身淡而无味,莼羹之美,全仗一口好汤。老母鸡熬得高汤用来钓鲜,如辅以太湖银鱼并勾芡,即成银鱼莼菜羹;若以金华火腿切成一寸半的丝,辅以鸡丝、茭白、香菇、笋干,细细切好,用鸡汤的醇厚、火腿的鲜咸,来衬托莼菜的清香,即成鸡火莼菜羹。汤头厚,莼丝滑,一股暖流冲入胃里,再从毛孔里透出汗来,湿热暑气一扫而空。
今天,太湖莼菜产量与价格维持着平衡。与过去仅在谷雨、立夏间可见此物不同,现在一年中起码有半年可买到这一食材,只是传统节令时是鲜莼菜,其它时节是带水密封包装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