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识别要点
翡翠按原石来源可分为老种和新种。老种,也称为老坑种,是指翡翠原石在成岩后,经过后期动力地质作用的强烈改造,质地非常细腻,透明度很高的最优品种;新种,指的是没有或只经历了较弱的后期动力地质作用改造的翡翠,质地比较粗糙,透明度较低,其颜色比较鲜艳。现在,还把质地的细腻程度、透明度等介于老种与新种之间的翡翠称为新老种。另外,翡翠也常按“种水”的差异分为玻璃种、冰种、糯化种、芙蓉种、豆种,紫罗兰种等。其中玻璃种为极品。
“水头”是指翡翠的透明度。“种水”是翡翠质地与透明度的总称。现在购买时常碰到翡翠的几个典型品种:玻璃种,顾名思义,似玻璃、水晶那样清澈、晶莹透明的翡翠,它是种纯净度很高,结晶颗粒细微到隐晶的聚合体,致密而坚实,抛光呈玻璃面,你可以看到它侧方泛出微微带有点绿头感或蓝味的荧光,此荧光越强说明其种质越好,坚韧度也要比一般翡翠料高;冰种,翡翠的质地非常透明,但杂质稍多,比起玻璃种来稍微差些。冰种翡翠给人以冰一样的感觉,清清爽爽,有着一丝朦胧的清凉之美;糯种,可以细分为糯冰种和糯米种。糯冰种指比冰种略混浊,就像杂质略多的冰一样。糯米种的透明度更低一些,而且在翡翠的内部常会分布大量的细小杂质组分,整体看来不但浑浊,更显得不够纯净;豆种,粗的翡翠晶体多数是短柱状,当这些短柱状晶体的边界很清楚时,看起来很像一粒一粒豆,所以叫做豆种。由于颗粒粗,所以透明度较差。行内常说翡翠“十有九豆”,就是说豆种是极普通的品种。
由于高档翡翠的稀缺,导致价格奇高,假冒伪劣随之而来,行内谓“水很深”,所以爱好者购买时一定要谨慎辨别。一般可从下面九个方面加以辨识:
一、辨光泽。正常的翡翠制品应呈现玻璃光泽,为半透明或透明状。玻璃光泽强者为上品;相反,质地发干,透明度较差的品种次之。如果发现翡翠外观呈蜡状光泽、树脂光泽,可怀疑为B货翡翠。
二、观翠性。“翠性”是翡翠这种硬玉所特有的,是判别真假翡翠的重要标志。但不能用于判别A、B、C货翡翠。其表现为:借助放大镜用肉眼观察翡翠成品,可见其中含有闪闪发亮的粒状亮白色反光或长条状絮状物,这即为翠性。翡翠的“翠性”也并非随处可见。在翡翠摆件、挂件等表面变化大、难以抛光的成品中,“翠性”较明显;但在手镯、戒面等较容易抛光的翡翠成品中,“翠性”则难以见到。极品翡翠,如玻璃种,“翠性”也难看到。
三、辨颜色。翡翠的颜色多种多样,且多种色彩可共生在同一玉石中。绿色从整体上看成不均匀分布,表现为白色中呈点状、脉状、条状、斑状分布。翡翠在形成的过程中各种有色离子的沁入需要千万年甚至上亿年,所以天然翡翠的颜色显得浑然天成,有色根和色晕的自然过渡;颜色有深有浅、有鲜有暗,并具有其它似玉矿物不具有的鲜绿色。经过酸洗染色的翡翠一般显得过分鲜艳,色彩浮于表面,不够自然及有偏黄的感觉;颜色的边界往往比较截然,没有过渡,行内称其色不正“太妖”。放大镜下可见其颜色成丝网状分布,在较大的绺裂中还可见染料的沉淀或聚集。
四、察荧光。翡翠一般无荧光,个别有弱绿色、弱黄色、白色荧光,常出现在高档翡翠。如果有弱至中等的黄绿、蓝绿荧光一般为有机物充填处理过的翡翠。如果是呈橙红色的荧光则为化学染色处理翡翠。如果有橙黄色荧光,往往是注油过的翡翠。
五、掂分量。通过比重比较是鉴别的一个重要办法。翡翠的比重由于化学成分的变化,在3.20—3.40之间,平均值在3.33,与常见的仿冒品软玉、澳玉、钠长石(水沫子)、东陵石、马来玉等不同,因此行家上手掂一掂,就能判定。全处理的B、B+C货翡翠一般也比A货翡翠要轻。在掂的过程中如发现翡翠表面有粘滞感可再顺表面弧度摸一下,如确实没有光滑感可怀疑是镀膜翡翠。
六、听声音。可用两手手指捏着翡翠手镯轻轻撞击(最好用丝线吊着撞击)。A货翡翠声音清脆明亮,而B、B+C货翡翠一般明显沉闷。可以说许多仿品都达不到A货翡翠的独特音质。这当然需要长期的实践才具有这种能力。凡有绺裂的翡翠手镯听起来也较沉闷。
七、滴水珠。在翡翠的抛光平面上滴上一小滴水珠,会发现水珠会向中间聚拢凸起,而绝大多数仿品都不具备这种特性。不过要说明的是:如果是经过蜡染的翡翠则也会出现这种现象,须加以区别。
八、试硬度。翡翠之所以成为玉石之王,除了矿源稀有、色彩艳丽、晶莹剔透还有就是它具有较高的硬度。翡翠的硬度一般为莫氏6.5—7度,相当于钢锉的硬度。常见的翡翠冒充物,软玉为莫氏6.0度,岫玉为莫氏4.5度,葡萄石为莫氏6—6.5度,水沫子为莫氏6度,玻璃是5—5.5度。东陵石、染色玛瑙、独山玉、澳玉、马来玉等和翡翠的硬度基本相当甚至更硬。硬度测试要视具体情况,并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可在不显著的地方试一下,尽可能不留痕迹。可用无用的玻璃作被刻品,翡翠肯定能刻花玻璃,软玉、岫玉等则不可能刻动玻璃。
九、试加温。有机充填物(B货或B+C货及镀膜翡翠)一般都怕高温,在大于100℃时就会变色;大于300℃时会变褐、变黑、碳化,还会随之发散出臭味,镀膜的还会现出原形。但这也是一种破坏性试验,一般不宜采用。
说实在的,翡翠这行“水太深”,专家、行家也常有走眼的时候。随着科技进步,在暴利的驱使下,现在加工优化过的翡翠已成泛滥之势,鉴别困难。其实经过长期的开采,真正的缅甸老坑种已近绝,新坑种中优良品种已稀。以前翡翠以绿为贵,其它皆不上档次。上世纪九十年代,无绿、少绿翡翠尚被称为翡翠根,无绿透明品种大块的都卖不出价钱,时过境迁,现在都是宝贝了。透明品种更是一飞冲天。这虽有审美观的变化,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传统的优质翡翠就是有出产,数量也很少了,爱好者退而求其次的一种心路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