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材的演变
古代用于制作印章的质料主要有金属、玉石、陶瓷和牙骨四类。战国至明代以前的官私印多用青铜铸造,此外,金、银、玉、水晶、石、骨、陶也被战国以后各个时代用作印材。元末,王冕始以花乳石刻印,继而明代中后期,文彭、何震等文人书画家,以柔而易刻的青田石为载体,自篆自刻,寄托情怀,石章兴起,并得到广泛使用。各种叶蜡石成为刻印的主要材料。这些石材主要有三类。
青田石:主产于浙江省青田县山口镇。其色彩丰富,花纹奇特。成份以叶腊石为主,显蜡状,油脂、玻璃光泽,无透明、微透明至半透明,质地坚密细致,是中国篆刻用石最早之石种。为最常见的印材。以淡青色居多。微透明而淡青略带黄者称封门青;晶莹如玉,照之璨如灯辉,半透明者称灯光冻;色如幽兰,明润纯净,通灵微透者称兰花青。这些品种是其中的上品。除这些外,还有黄金耀、竹叶青、金玉冻、白果青田、红青田、紫檀、蓝星、封门三彩、水藻花、煨冰纹、皮蛋冻、酱油冻等,均与实物名称相类,易辨。另有龙蛋石,系暗红杂石包裹体,内往往有圆或椭圆上品封门青独石,极为珍稀,价值亦愈益昂贵,现在已绝产。
昌化石:因产地在浙江省临安县昌化而得名。昌化石的矿物成份以粘土矿物地开石为主,常含有高龄石等粘土矿物。其石质相对多砂,一般比寿山石和青田石稍坚,且硬度变化较大。质地也不如二者细腻。但也有质地细嫩者及各种颜色冻石。昌化石的颜色有白、黑、红、黄、灰等各种颜色,品种也细分成很多种,多以颜色划分。如白色者称“白昌化”,黑色或灰色杂黑色者称“黑昌化”,多色相间者则称“花昌化”。以纯净而透明程度较高的“藕粉冻”、“玛瑙冻”等为上品。而昌化石中最著名的为鸡血石,以底质温润、红斑鲜艳者为优。近年来,昌化石中的昌化田黄开始受到重视。昌化田黄是产于昌化玉岩山一带田地中的块状独石,主要成份是地开石或高岭石,颜色分为黄、白、红、黑四种,此外还有银裹金和金裹银二种。极品昌化田黄,观感与真正的田黄石相类似,但在细微上与真田黄还是有差异的。
寿山石:分布在福州市北郊晋安区与连江县、罗源县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带。其石质优劣悬殊,主要成分为地开石、高岭石、珍珠陶石、叶腊石。它的种属,石名很复杂,约有一百多个品种。因开采年代久远,有许多品种已绝产。目前市面上能见到的寿山石原石只有二三十种。其中色彩鲜明、晶莹细润的冻石名品有“田黄”、“白芙蓉”、“鱼脑冻”等,尤以田黄最为名贵。
上述三种石材,使用历史悠久,近代又有几种石材加入,但从质地上能达到传统石材品质的只有产自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大板镇西北的巴林石。
巴林石成分为叶腊石。其石质细润,通灵清亮,光彩灿烂,颜色妩媚温柔,娇嫩无比。其中“巴林福黄石”、“巴林鸡血石”为巴林石中的上品,可与田黄石、鸡血石比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