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豇豆红”瓷器
 



“豇豆红”瓷器




    “豇豆红”瓷器,创制于康熙晚期,属铜红高温釉中的一种,烧造难度极大,传世精品极少,且无大器。
    其成器,釉质匀净细腻,有粉质感,色淡粉红色犹如北方红豇豆之呈色一般而得名“豇豆红”。
    据清代《南窑笔记》记载:制作方法是,外壁铜红釉分几次吹釉后,再经高温烧成。 实际工艺为:工匠先在生坯上先施一道白釉,再将釉料用蒙上细纱的竹管吹在上面,然后再施一层白釉,随之再将釉料吹在上面,最后施一层白釉,在还原气氛中经1250~1280℃的高温烧成。因此,“豇豆红”又被称为“吹红”。
    真正的“豇豆红”应是均匀一色的,但因烧制技术的缺陷,使釉面呈色变化多样。常会呈现出水渍般的特殊现象和斑斑的绿色苔点,不过,在浑然一体的淡红釉中,掺杂星点绿斑,倒也相映成趣,恰到好处。故传世器中,“豇豆红”瓷器有多个品类。
    釉色明快鲜明,洁净无瑕者,名为“大红袍”或“正红”;釉色柔和悦目,器身或口沿边有绿斑苔点,如美人微醉者,今称“美人醉”;色调浅红娇艳,如孩儿粉颊者,被称为“娃娃面”;釉色如桃花初绽者,名为“祧花片”。


苏州博物馆藏清康熙豇豆红太白尊(摄于2015年12月15日)

    因生产不易,以前“豇豆红”瓷器只供皇室内廷使用,十分珍贵。精品更以康熙一朝为贵。虽在雍正年间也有少量烧造,但其釉色灰暗,远不如康熙年间的瑰丽唯美。
    一般认为“豇豆红”釉创烧于康熙时期,直至20世纪末在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中出土了宣德时的豇豆红釉的器物标本,说明康熙红釉品种与明代宣德时期渊源极深 ,也是一种仿宣德的品种。
    如今,传世的“豇豆红”数量极少,器型也不过五、六种,大多为文房用具,如太白尊、石榴尊、菊瓣瓶、柳叶瓶、洗、印盒等。 一般器底都有“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官窑款。雍正时期也曾烧制过,但釉色灰暗,雍正以后已不再烧造。


清康熙款豇豆红玉壶春瓶和底款

    “豇豆红”因其色调淡雅宜人,釉质莹润无比,造型轻灵秀美而闻名于世,有“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之美誉。
 

   


亚广设计与制作

编写日期:2013年11月4日;修改日期:2016年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