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七神仙卷
八十七神仙卷是徐悲鸿根据该画所绘神仙数量而起的名字。
这是一幅长292厘米、宽30厘米的白描人物手卷,在深褐色的绢面上描绘了多达87位正在列队行进中的神仙。整幅画作虽然没有施以任何颜色,但给人一种“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艺术感染力。虽然这幅白描人物长卷上没有任何款识,但是徐悲鸿凭借多年来鉴定古书画的丰富经验,根据其线条明显地具有唐代画圣吴道子的“吴家样”风范的特点,认定该画即使不是吴道子本人之手笔,也必是唐代名家临摹吴道子的粉本。
张大千在欣赏过该画后,曾有如下赏评:《八十七神仙卷》场面之宏大,人物比例结构之精确,神情之华妙,构图之宏伟壮丽
,线条之圆润劲健,都非宋代绘画样本所能比拟。即便与北宋武宗元传世的《朝元仙杖图》巨作相比照,虽然两者的构图与人数相同,但其笔力与气势明显高于《朝元仙杖图》,因此可知这幅《八十七神仙卷》很可能是唐武宗会昌年间的作品。或者说至少是“吴家样”的摹本,与画圣吴道子有着密切关联。
我国近代书画鉴定的权威谢稚柳更是从绘画技法上对《八十七神仙卷》加以分析说:此卷画法极具隋唐壁画的典型特征,比北宋武宗元的《朝元仙杖图》更接近于唐风神韵,因此此卷非吴道子之手笔莫属。
如此,该画也是一代画圣吴道子现世仅存的一部白描绢本。
历经一千多年,该画的传承已模糊不可考,但能重现于世,却是与徐悲鸿分不开的。有着一番曲折。
1936年,徐悲鸿应邀前往香港举办个人画展。他在好友许地山夫妇的家宴上获知一个信息:一位德籍马丁夫人藏有满满四箱中国古书画,正在待价而沽寻找买主。
在许地山的联络与引荐下,徐悲鸿前往拜访马丁夫人。但徐悲鸿翻检了两箱之后,并没发现什么极有价值的书画。但当他翻看第三箱古书画时,忽然眼前一亮,一件没有任何署款的白描人物长卷跃入了眼帘
:那是一幅神仙列队行进的白描人物手卷,整幅画作未施任何颜色,但给人一种“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艺术感染力,其线条明显带有唐代画圣吴道子的“吴家样”风范。徐悲鸿急促而高声地喊道:“下面的不看了,我就要这一件!”随即,徐悲鸿提出用随身所带的一万余元现金购买这件古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