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怡园
位于苏州市人民路中段,是江南著名园林之一。其小巧雅致,花木扶疏,占地仅6000余平方米,却能博采众长,兼之文人、画家参与设计,富有文人气息,人们称其:复廓仿沧浪亭,水池效网师园,假山学环秀山庄,洞壑摹狮子林,旱船似拙政园,堪称小园中的精品。国学大师、曲园居士俞樾曾撰写《怡园记》,对怡园推崇备至,曰:“……兹园东南多水,西北多山。为池者四,皆曲折可通。山多奇峰,极湖嵌之胜。方伯注1手治此园,园成,遂甲吴下,精思伟略即此征之。”
怡园初建于同治、光绪年间,距今已有100多年,是浙江宁绍台道顾文彬的家园。初创时,园门在尚书巷,但巷窄车难行,才移门于现在的人民路。利用了明代尚书吴宽旧宅的遗址,动工于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至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全园建成,共费银20万两,为苏州过云楼注2主顾文彬及其三子顾
廷烈在幕僚、朋友、家人及工匠协助下共同完成的苏式园林杰作。
取《论语》中“兄弟怡怡”之意,号为“怡园”。

怡园园内春景
园主顾文彬,科甲出身,两度为官,曾授宁绍台道员美缺。其人经历大富大贵,然而,倚槛赏荷才是他所追求的恬淡生活。
顾文彬最初构想的怡园为“小花圃”。同治十三年(1874)七月廿五日,他向其子顾廷烈袒露心扉:“花园是草创,反可小小结构便足”,势不能与拙政园、寒碧山庄等园争胜。其实,在建造怡园前,顾文彬心仪位于阔家头巷的网师园,曾欲购买,只是与顾家原址远了,往来不便,最终放弃。此时,正值太平军兵燹后,在顾家附近有大片的瓦砾场可买,才决定自己造园,以作终老之所。
同治十年(1871)二月二十二日,顾文彬接浙江宁绍台道员印篆,兼任浙海关监督,道署在宁波府,怡园建造由在苏州的三子顾承主持。
“朴而不华,雅而不俗”,是顾文彬超凡脱俗的审美风格,怡园多堆湖石及石笋,多树花卉、果蔬、竹子。顾文彬认为:“古人云三分水、二分竹、一分屋,可见屋不必多,屋少,则经费亦少矣。”为避免顾此失彼,堆石、种树,造屋局成难改,“宜先绘一图,将造屋地步留出,便可无碍,此图非胸有丘壑者不能绘制,而能胜任者非晚清画家任薰注3莫属。”
正因为有了文人的参与,顾家父子又深谙造园法则,怡园从最初的小花圃构想变成了现在的“虽不及拙政园之空旷、留园之博大,然亦在狮子林、网师园、耦园伯仲间矣。”为苏州园林增添了一份宝贵的遗产。
现在全园面积约9亩,成东西狭长分布,园景也分为东西两部,中以复廊相隔。廊壁花窗,沟通东西景色,得以增加景深。廊东以庭院建筑为主,曲廊环绕,花木石峰相缀,计有石听琴室、坡仙琴馆等景。石听琴室后院两峰,其一如伛偻老人,作俯首听琴状,顾文彬偶得清乾隆内阁大学士翁方纲书写的“石听琴室”四字,情景适合,遂以名之;坡仙琴馆则因曾珍藏有顾
廷烈购得的北宋文豪苏轼的玉涧流泉琴而得名。廊西是园景主体建筑。主要厅堂藕香榭,又名荷花厅,为一座鸳鸯厅式的四面厅,南向庭院,右为小桥流水,左右有亭轩洞壑;南厅称为锄月轩,又名梅花厅,外临一池碧水,对岸即小沧浪亭,觚棱阑槛掩映于涟漪树色中,宛如画屏。池中游鱼千百成群,动若掷梭,聚如铺锦,凭阑俯视,真可相望于江湖矣。北首聚土成山,上构一亭,足以眺远,怡乐之至。
说到怡园,顾氏旧宅“过云楼”就不得不说。此楼有:“江南收藏甲天下,过云楼收藏甲江南”之称。其位于与怡园仅一墙之隔的铁瓶巷,原来与怡园相通,解放以后怡园辟为园林,从此与之隔断。
楼主顾文彬(1811—1889)字子山,一字艮盫注4,苏州人。他受父辈的影响,一向喜收古人墨迹法书,在72岁时,他将所藏的字画,编了一本目录,即《过云楼书画记》十卷,在自叙中开宗明义:“书画之于人,子瞻氏目为如烟云过眼者也。余既韪其论,以名藏秘之楼”,说明了过云楼的出处与含义。 这部目录,著录了顾氏藏品共250件,前四卷是法书类,后六卷为绘画类,俱为纸本,内多传世名迹。他在凡例中又说明,凡绢本、石刻、宋克(缂)丝、单条、扇面及闺阁之作,均不列入此目,可见,此目录登录者绝非顾氏收藏的全部,而是其精华的一部分而已。顾氏收藏之巨可见一斑。
曾为顾氏收藏的珍品,书法类有:释智永《真草千字文》卷、米题褚摹《兰亭》卷、米题唐摹《兰亭》卷、唐写郁单越经卷、唐写《续华严经疏》卷、唐写《三弥底部论》卷、范文正手札卷、苏文忠《祭黄几道文》卷、苏文忠《与谢氏师札》卷、黄文节《梵志诗》卷、朱文公《周易·系辞本义》手稿卷、朱晦翁《上时宰二手札》、魏文靖《文向帖》卷、张温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册、张温夫楷书《华严经》册、赵文敏小楷《黄庭经》卷、赵松雪《酒德颂》卷、赵文敏草书《千文》卷、赵松雪《秋兴赋》卷、赵仲穆行书《洛神赋)册、《元贤手迹集册》、杨铁崖《海棠城诗》卷、雪菴和尚书《昌黎山石诗》卷、俞紫芝临《定武 帖并诗》卷、杨彦明《五体千文》
册、元人《静学斋诗》册、《李忠文诗》卷、《五大僧字卷》、宋仲温书陶诗卷、《靖难三忠遗墨》卷、吴文定《自书种竹诗》卷、祝枝山楷书《拟诗外传》卷、祝枝山行楷书《正德兴宁县志》册、文待诏《曹君墓志铭》卷、文待诏《落花诗》卷、钱叔宝手写《唐朝名画录》、董文敏临《黄庭经》小楷卷、董文敏临《乐毅论》册、董香光临《东坡叔党父子帖》册、范文忠行书卷、倪文贞《十七帖》卷、《东林五君子书札》册等,共计62件。
绘画类有:吴道元《水墨维摩像》轴、释巨然《海野图》卷、李龙眠《醉休图》卷、米元晖《潇湘奇观》卷、夏禹玉《烟江叠嶂图》卷、刘暗门《蓬莱仙居图》卷、杨补之《四清图》卷、南宋画院本《上林图》卷、赵子固《凌波图》卷、赵文敏《墨竹》轴、王叔明《怡亲堂图》卷、黄鹤山樵《稚川移居图》轴、黄鹤山樵《竹石游灵岩诗》轴、倪云林《赠袁寓斋》卷、倪幻霞《赠顾仲瑛春柯筠石图》轴、张叔厚《九歌图》卷、王若《水墨写梅花水仙》卷、元人《闲止斋图》卷、元贤《竹林七友》卷、陶云湖《丛篁水鸟》卷、文康公《岁寒三友图》卷、郭清狂《八叶》册、史痴翁《三绝》册
、沈周《缥缈峰图》卷、《东原图》卷、《虎丘图》卷等共14幅、唐寅的作品9幅;文徵明的作品达16幅;另有仇英、张梦晋(灵)、项子京(元汴)、董其昌、八大山人、恽南田(格)、傅青主(山)、吴渔山(历)、王麓台(原祁)、王圆照(鉴)、王石谷(翚)等人的作品,均少则几幅,多则十几幅,群贤荟萃,连绵千年,皆为罕见之名迹,共计188件。
过云楼的藏品后来经历二次分散。顾文彬共有三个儿子:廷薰、廷熙、廷烈,各分得过云楼藏品的三分之一。三子均擅绘画,更以老三廷烈多才多艺,最为出众。 顾廷烈字承之,又字乐全,号骏叔,秀才出身,工书善绘,曾帮助他父亲编录、校勘《过云楼书画记》,协修怡园,可惜中年早逝。其子顾鹤逸(顾文彬之孙,1865一1930),曾在继承祖父三分之一藏画的基础上,继续广收博采,尽一己之力发奋拼搏,使过云楼藏画达全盛期,有千余幅之巨。1927年,顾鹤逸继其祖父之后,编著《过云楼续书画记》六卷,补录了家藏书画114件,体例仿前《书画记》。
1930年,顾鹤逸去世,他的收藏跟他祖父的一样,作为财产分成几份遗留给下一代。顾鹤逸有四个儿子,于是就分成了四份,这是过云楼藏品的第二次分散。
顾鹤逸的四个儿子是:顾公可、顾公雄、顾公柔、顾公硕。在后来的半个多世纪中,保存家传书画比较完整、最后在50年代又全数捐献国家的,是第二房顾公雄一家。据说这些捐献奠定了上海博物馆书画类藏品的半壁江山!
顾鹤逸的小儿子顾公硕也是很有名的人物。建国初,他与族中同辈人商量后,把祖传的顾氏“怡园”和“过云楼”老宅,都无私地捐献给国家。
“过云楼”的结局,就如楼主顾文彬在《过云楼书画记》自叙中所写:“如烟云过眼”。
注1:同治六年(1867),江苏巡抚李鸿章奏请奖叙,怡园园主顾文彬(号子山)奉旨赏加布政使衔。方伯乃布政使的别称。
注2:过云楼是清代苏州怡园主人顾文彬收藏文物书画、古董的地方。有“江南收藏甲天下,过云楼收藏甲江南”之称。
注3:任薰,字阜长,又字舜琴,乃晚清著名画家,既工画又善造屋,应顾承之邀,参与怡园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