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本网站

 


首 页>>品味苏州>>水乡民居
 

水 乡 民 居

枕河人家
    唐末诗人杜荀鹤《送人游吴》诗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道出了苏州民居的特色。


流水、人家(摄于2004年3月28日)

    水乡河网密布,多得是水,民居也就有了面水、临水、跨水三类布局。面水民居,建于滨河街巷一侧,岸植垂柳,石栏护佑;面水取齐,宅院深幽;宅前屋后,皆通河道;门前河面,俱覆石阶;取水系舟,一应便利。临水民居,筑于河渠与街道平行的中间地段,紧贴河道,迭石作基,布局紧凑,形成“楼台俯舟楫”、“白墙青瓦水中映”的景观。跨水民居,以半桥半坡依托。或横跨桥之两端筑于其上,一宅一桥,被碧波托起,如出水白莲,亭亭玉立。
    枕河人家是一卷风俗民情画,主人用水方便自不待说,还可在河埠石级上捣衣洗菜,闲坐石栏上喝茶聊天,隔岸买菱藕,遥知未眠月,伴着“俟乃、俟乃”的摇橹声,好不自在。
    水道纵横交错,自然是桥梁栉比。可以说苏州人离不开桥,桥将家家户户连在了一起。苏桥之美,人所共知。玉环似的石拱桥,曲线柔和,古朴典雅;珠链般的多孔桥,如彩带,似项链飘撒人间,使河面平添无限姿趣;平直的石板桥,人行其上恍如凌波微步;还有带屋顶的廊桥,曲曲弯弯的九曲桥,则掩映生姿,尽得水趣。
    苏州民居,伴着小河淌水的回声,奉献给世人的是独有的水乡风情。
曲径通幽
    苏州的住宅依水而建,依巷而入,巷子成了苏州民居的又一景观。
    早在南宋紹定二年(1229)刻制的宋《平江图》上,街道、水巷就已清晰可见。苏州的建筑就由这些巷子串在了一起。巷子与水路呈不规则的网状履于民居之中,相映成趣,造就了江南民居的独特风味。
与水路相比,巷子显得十分狭小,有的仅容1人通过。高高的垣墙夹着曲折的街巷,造成了曲径通幽的意境。
    巷子两边,时不时出现几扇大门。有身份的家庭,门洞高敞,两扇、四扇、六八扇,显得很有派头;小户人家,则单门一扇;有时会碰到备弄,黑黑得,看不清什么,但进去后你会发现另有一番天地。
偶尔透过半开的大门,里面的空间却并不是想象中的狭小。有天、有地、有山石和花草,真是别有洞天。
庭院深深
    身处小街、小巷里的苏州民居,粉墙黛瓦,庭院深深。外围的高大院墙,阻隔了人世间的喧哗,显得安逸恬静,节奏缓慢。
    一般来说,大的住宅有多进,从大门起有轿厅、客厅、正房、内室或后房;两侧有花厅、书房、卧室及小花园、戏台等,可有两到三条平行的轴线。小户人家也有几开间,而天进是必不可少的。户与户间有高大的风火墙隔断,这样可避免一家着火,殃及乡邻。考虑的可谓周到。
    江南潮湿的气候使通风格外重要,因此江南的住宅常于建筑与垣墙之间留有不超过1米的间隙,用来拔风采光,效果颇好。
    苏州民居历来都含蓄,内敛。墙为白色,瓦色青灰,木料则为棕黑色,或棕红色等。不事张扬。许多宅子备弄深长,深宅大院暗藏其中,不显山,不露水,而内却锦绣深藏。就是一个门楼也决不马虎,雕上古戏文和房屋,花草,让人感觉很有看头。


门楼砖雕(摄于2004年10月7日)

    可以说苏州的民居就像一面铜镜,打磨一下,照出的景物五彩缤纷,但如放在那儿不动,就什么都模糊不清了。
 



亚广设计与制作
编写日期:2003年6月19日;修改日期:2012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