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本网站

 


首 页>>品味苏州>>七里山塘
 

七 里 山 塘

    苏州山塘街原是一条古道,有千年历史。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曾数游虎丘。眼见当时的山塘年久失修,陆上崎岖难行,河道淤塞不畅,他发动民工,清淤排涝,拓展河道,加固堤岸,种柳栽树,使山塘街和山塘河成为去虎丘的交通要道。因该路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路沿河而筑,总长约七里,故叫“七里山塘”。苏州老百姓为纪念这位大诗人也把山塘称为白公堤。


临水而修(摄于2003年11月2日)

    长久以来,山塘成为游虎丘的主要干道,积淀了厚重的历史。五人墓、葛贤墓带给人的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录,更有苏州人为真理不惜牺牲自我的精神。
    五人墓:明朝万历年间,魏忠贤当道,朝廷上下乌烟瘴气,有个官员叫周顺昌,不愿同流合污,请长假回苏州闲居。
    公元1626年,周顺昌在苏州设宴招待一位被魏忠贤迫害的东林党人时大骂魏忠贤,押送的兵士回去报告了魏忠贤。魏忠贤大怒,命令东厂派出士兵,由南京巡抚毛一鹭带领到苏州捉拿周顺昌。
    东厂到苏州抓人的消息一传开,激起了苏州市民的极大气愤。在东厂士兵到苏州的那天,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五人带领成千上万的苏州市民拥上街头,拦住毛一鹭的轿子,要求取消逮捕周顺昌的命令。并发生冲突。
    东厂特务逃回去后向魏忠贤哭诉。魏忠贤哪肯罢休,命令毛一鹭派兵到苏州镇压。他们把那天带领市民暴动的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五人抓进监牢,加上一个煽动叛乱的罪名,把他们定了死罪。
    当五个人被押到刑场就义的时候,他们神色自若,还指着魏忠贤、毛一鹭的名字大骂!
    他们牺牲之后,当地人民出了钱,从刽子手那里领回尸体,把他们安葬在虎丘东边的山塘上。后来,还立了墓碑,碑上写着“五人之墓”。
    这次暴动虽然被镇压下去,但是打那以后,东厂的特务看到了群众的力量,再不敢窜到各地乱抓人了。


古旧门框(摄于2003年11月2日)

    葛贤墓:明代的苏州,商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各种手工业作坊遍布全城,纺织业尤为发达,仅纺织工人就有一万多人。苏州已成为明代纺织业的中心。正因如此,苏州的纺织业,也就成了朱明王朝榨取钱财的目标。
    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初夏,苏州遭受严重水灾,苏州纺织业受到重击。大批织工失业。但这时候,腐朽的朱明王朝,一点也不体恤,不仅不设法救灾、赈灾,反而派太监孙隆到苏州来加征税捐,使纺织业雪上加霜,濒临崩溃。全城纺织业作坊纷纷停工歇业。一万多以出卖劳力换取生活费的纺织工人,面临失业的威胁。为求生存,一场轰轰烈烈的抗税斗争终于爆发。在这一场伟大的斗争中,出现了一位杰出的织工领袖——葛成。
    葛成,昆山人,在苏州纺织作坊中打工为生。他为人正直,生就侠骨义胆,乐于帮助有难的阶级弟兄。传说,葛成住所隔壁,有个姓韩的寡妇, 因为穷,无力还债,被债主勒逼用女儿云娘抵债。葛成知道后,倾其所有,帮韩寡妇还了债,救了母女俩。因此,葛成在同业织工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抗税斗争兴起,理所当然被公推为领头人。
    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六月六日,全城织工二千多人在葛成等人的带领下,在玄妙观的机房殿内集会,组成浩浩荡荡的织工抗税队伍,从玄妙观出发,讲究斗争策略和方法,矛头直指为非作歹的税官税棍,取得了极好的效果。连明朝的万历皇帝也不得不承认他们“止破起衅之家,不及无辜一人”。
    抗税群众的正义行为搏得了全城百姓的广泛支持和同情,抗税队伍迅速扩大到万余人,抗税斗争达到了高潮。在群众斗争的强大压力下,苏州知府被迫宣布撤销新增各项税改,撤走各处税卡,斗争取得了胜利。
    崇祯三年(公元1632年),葛成病逝于五人墓。苏州市民都十分敬仰他的为人,尊称他为葛贤。葛成死后,苏州人民把他安葬在五人墓旁。


河水、船橹、人家(摄于2003年11月2日)

    远去了过去的岁月,迎来了今天的山塘:粉墙黛瓦,绿柳飘动;水面开阔,波光鳞鳞。古桥飞架两岸,舟船荡漾碧波,好一派风光。
 



亚广设计与制作
编写日期:2003年6月19日;修改日期:2012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