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本网站

 


首 页>>陆墓金砖
 

陆 墓 金 砖

    陆墓金砖产自苏州陆墓(现苏州市湘城区)的余窑村。自古就有“一块金砖一两金”的说法。千百年来当地村民烧制砖瓦的传统世代相袭。
    所谓“金砖”,实际上是规格为二尺二、二尺、一尺七见方的大方砖。古籍《金砖墁地》有这样的解释:“专为皇宫烧制的细料方砖,颗粒细腻,质地密实,敲之作金石之声,称‘金砖’;又因砖运北京‘京仓’,供皇宫专用,称之‘京砖’,后逐步演化称‘金砖’。”现在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十三陵之一的定陵内铺墁的大方砖上,尚有明永乐、正德,清乾隆等年号和“苏州府督造”等印章字样。
    古老的金砖烧制工艺极为复杂,在明代著名的《天工开物》中有约略的描述。上个世纪80年代,在失传70多年后,苏州陆墓御窑开始抢救金砖烧制工艺。靠窑户世家祖辈口述流传下来的经验,经过多年努力,这一传统工艺终于被“复活”。1990年,北京故宫维修时首次用上新烧制的金砖。
    金砖的烧制,从选泥到成品,前后总共要经过28道工序,缺一不可。
    首先是选泥。这也是最重要的工序之一。金砖必须使用阳澄湖畔的纯粘土,在入冬之前将其储存于室外,经过整个冬天的风化陈腐,才能使土质足够疏松,满足金砖的 烧制要求。
    然后是练泥。将风化陈腐后的泥和上适量的水,人光脚在上面反复踩踏,直至练出的泥能用手搓出一米长的泥条而不断,才算合格。
    接着开始制作砖坯。将练好的泥放入模具中,再次光脚反复踩实,用木条刮去多余的泥,把砖坯整平后,放于不透光不进风的室内阴干。在阴干过程中,还需用碰板上下左右反复拍打砖坯,使砖坯更加平整结实。以72厘米见方的金砖为例,单单阴干这样一块砖坯就需要十个月的时间。至此准备工作才算结束。
    砖坯阴干后,由工人将其一块块搬入窑内摆放妥当。其摆放很讲究,需要按照祖传的模式摆放成弧形,否则烧出的金砖极有可能出现问题。而烧制金砖则必须使用砻糠作燃料。经过近 四十天的大小火烧制,然后再用江南地带独有的窑顶窨水的方法,在窑顶凿开小孔,让水慢慢渗入,由于此时窑内温度超过一千度,水渗入后马上蒸发成水蒸气,能均匀 地分布到每一块金砖之上,使其呈现出金砖特有的青黛色,等金砖冷却后便能出窑。
    出窑后的金砖还要经过严格的筛选。用一把小榔头敲击金砖各个部位,金砖不碎且发出清脆金属声的才是正品;声音沉闷或出现裂痕的则全部淘汰,确保每一块金砖的质量。
    最后经过一番精心打磨,一块金砖才算真正制成。
    明代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大兴土木,派官员前来苏州陆墓窑地监制金砖。因余窑村土质优良、做工考究、烧制有方,所产金砖特别细腻坚硬,“敲之有声、断之无孔”,表面光滑如玉,手感细腻,被永乐皇帝赐封为“御窑”,余窑村因此改称御窑村延续至今。苏州陆墓余窑村“御窑”所产金砖也被封为“御窑金砖”。金砖金贵由此而来。


明永乐金砖(放木架上)

    现代,古之留存金砖已价格不菲,真正成了“一块金砖一两金”,甚至还不止。

 


 

亚广设计与制作

编写日期:2003年9月30日;修改日期:2024年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