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本网站

 


首 页>>古镇同里
 

古 镇 同 里

    江南水乡古镇,既有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又有独具特色的小桥流水人家风情,值得人们细细品味。古镇同里就是这样的一片人间悠闲之地。
    同里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的东南端,距苏州18公里,南京250公里,上海80公里,杭州130公里,地理位置极其优越。它是典型的太湖流域水乡古镇。镇外四面环水,古镇镶嵌在同里、九里、叶泽、南星、庞山五湖之中。镇区被“川”字形的15条小河分隔成7个小岛,49座古桥又将小岛串为一个整体。
    同里的名字,很有特点,也有来历。由于这里富足,人们曾把这块土地叫做富土。唐初因其名太侈,改为铜里,但“富土”之名也一直在用。 到宋代,上面要这里多交公粮,但这里的人们不愿多交,便有人想出了改名的办法:将旧名“富土”两字相叠,上去点,中横断,拆字为“同里”,当秋后官府来收缴公粮时,他们不多交,遭到质问:“既然是富土,为什么不多交?”。他们解释说,这里不叫富土,而叫同里,是人们讹传了。从此,“富土”这个地名就变为“同里”了,并沿用至今 。
    据清嘉庆《同里志》记载,从宋元明代起,同里已是吴中重镇。由于当时它与外界只通舟楫, 出入不便,故很少遭受兵乱之灾,成为富绅豪商避乱安居的理想之地。当走进古镇,满眼小桥流水人家的风情 ,家家户户临水而居,在靠河一面建有石阶,洗刷方便,简单实用。在众多平房中,时不时露出烽火墙高耸,粉墙黛瓦的楼宇,外面装饰的砖雕木刻,展示着同里的内涵。“民居多古朴,住宅尽清幽”,俨然一幅恬静淡雅的画卷,舒展在 人们面前。
    同里是名符其实的江南鱼米之乡。由于河港众多,故盛产鱼虾和水八鲜,茭白、水芹、莼菜、芡实、菱、藕、荸荠、慈菇等应有尽有,美味既可上餐桌,又为时令补品,滋养着一方的人们。
    同里镇区水面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在全长6公里的15条交叉河流上,共架起49座古桥,所建之桥因时代不同,意义迥然,体现不同的寓意。如宋代著名诗人叶茵所建的思本桥,意为万事民为本。明代的东溪桥,记录了文人雅士云集的读书之风,并以桥联为证:“一泓月色含规影,两岸书声接榜歌”。最受游人瞩目的要数建于清代,位于镇中心呈三足鼎立姿态的太平、吉利、长庆三桥,人称桥中之宝。不仅外观小巧玲珑、古朴典雅,而且富有极浓的民俗内涵。凡古镇上的居民遇到婚娶、满月或生日贺寿等人生大事,都要走一趟“三桥”,图个大吉大利。到同里的游客,也会入乡随俗,饶有兴趣地走一回“三桥”,欢快地感受当地人的民俗乐趣。
    自公元1271年至1911年,同里镇先后建成私家宅园38处,还不包括47处寺、观、祠、宇等。这其中既有庄重古朴的深宅大院,也有精巧玲珑的园林小筑。因此,著名园林学家陈从周教授曾称同里是一座古代建筑的博物馆。目前,游客看到的主要是20多处保存完整的明清建筑。如明代的五鹤门楼、仁济道院;清代的退思园、耕乐堂、嘉荫堂等。要说最经典的杰作,当数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退思园。别看此园仅占地9亩多,却因构思巧妙使得亭台楼阁、廊坊桥榭、厅堂房轩一应俱全。园中景点既独立成景,同时也是另一景点的陪衬,并与周围葱郁的花木、曲折的池岸、清澈的碧水相映成趣。走在其中,给人一种沁人心脾的意境。更重要的是退思园主人借景抒怀的思想内涵,为前去游览的客人或多或少带来不同的感悟。
    据同里镇志记载,自宋淳祐四年(公元1247年)至清末先后出状元1人,进士42人,文武举人93人,其中包括宋代著名诗人叶茵、明代著名造园艺术家《园冶》的作者计成、清代画家陆廉夫等。辛亥革命时期的风云人物陈去病、我国近代统计学奠基人之一金国宝等。众多的文化名人,为同里的历史书写出一篇篇耐人寻味的故事。比如,光绪三十二年,小镇上曾创办过女子学校——丽则女学,开女子教育之先河 。如今遗址已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试想,近百年前一个区区小镇竟能开办女子学校,足以印证了同里开明的文化底蕴。
 



亚广设计与制作
编写日期:2003年6月19日;修改日期:2012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