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松鹤楼菜馆位于苏州最繁华的观前街中段,迄今已有两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了。
松鹤楼由徐氏始创于清乾隆二十年(1757年),至清同治、光绪年间,松鹤楼仍是一家小三开间一个楼面的小店,不过当时这家店的焖肉、爆鱼、卤鸭等特色面浇头就很受欢迎了,面也下得滑爽有味,为他店所莫及。经营的饭菜,最初是在各色面浇头的基础上配料加工的中低档品种,如焖肉豆腐、红烧鱼块、炒三鲜、小蹄膀、毛血汤等,物美价廉,风味独特,很受食客青睐。至清末民初,饭菜业务逐渐超过面市,于是老板徐金源着意向饭菜方面发展。
宣统二年(1910年),松鹤楼店主徐金源积劳病故,由其子徐培根继承家业,业务悉由其父原班人马执管。哪知这帮经营人员欺主营私,业务每况愈下,亏损累累。无法,徐培根只能宣布破产出售。
出售消息传出后,苏州同行一片惊异。这样的机会也是千载难逢,大家开始各使招数,竞相争夺这家百年老店的金字招牌。后由天和祥菜馆经理张文炳与徐培根商定,达成出让协议,“和记松鹤楼”宣告诞生。
重开张的松鹤楼修缮一新,重新漆上的“宴乐嘉宾”四个大字金光闪闪。由于店主张文炳严格管理,自己既精于烹饪技艺,又善于经营,社交广泛,生意越做越红火,服务对象也逐步扩大到上层各界人士,高档品种陆续应市。这样,不到三年就在同业中跃居首位。
当时松鹤楼除店堂的菜肴和服务品优质佳受人称道外,送菜上门是松鹤楼又一经营特色。不论是居民、商店还是旅社、钱庄,哪怕叫一只菜也送菜上门不嫌麻烦。送菜的费用客户肯给多少收多少,若不给也并不去争。店大不嫌生意小,低档品种也照常供应不误。热腾腾的三鲜、小蹄膀、毛血汤之类,一年四季不断档,价廉物美,颇受大众欢迎。
1929年,观前街拓宽路面。松鹤楼经过多年苦心经营,颇有盈余,于是翻建了600平方米的新屋。新楼布局保持传统形式,楼上隔几个雅座房间,沿街一排雕花裙板、玻璃短窗,居高临下,别开生面。松鹤楼老店新张,生意更加兴旺,门市和喜庆筵席应接不暇。
解放后,松鹤楼在1956年公私合营,菜肴、面食依然保持传统特色,且价廉物美。在1978年,本站长曾到松鹤楼赴宴,厅堂内放满八仙桌,配以长条凳,八人点了松鹤楼的拿手名菜:“松鼠桂鱼”、“响油鳝糊”、“天下第一菜”等九只菜,共十元整,吃得大家交口称赞。该店的3号服务员孙荣泉以“三勤、四快、五心、六满意”工作法,深受顾客赞赏。1959年,孙荣泉赴京参加全国群英大会,载誉而归。苏州滑稽剧团以此为素材创作了《满意不满意》,随后又改编为电影,引起了全国的反响。
改革开放后,松鹤楼成功转制。沿观前街不再设门面。现在,退出了原先极具特色的汤面业务,专营饭菜,仍为正宗苏帮菜的龙头老大。那肥嫩多汁、味道鲜美的松鹤楼卤鸭面已成过去的记忆,至今令人回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