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本网站

 


首 页>>话说“鸡头米”
 

话说“鸡头米”

    苏州水八仙中有一味美食,俗称“鸡头米”,学名芡实。出典据明《姑苏志》记载:“芡实,叶似荷而大,俗名鸡头,状类鸡首也。出吴江者壳薄色绿味腴,出长洲车坊者色黄,有粳糯之分。”


香糯可口的鸡头米

    鸡头米学名芡实,并不是苏州特有,从东北到东南亚都有种植,但只有苏州出产的鸡头米讲究鲜吃,与其他地区的磨粉、晒干的吃法不同。口感上,苏州的鸡头米香而糯,这点也有别与其他产地的芡实,被业界尊为“苏芡”。
    芡实,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湖泊、池塘、圩沟及低洼潮湿地。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在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植物种子里,即有类似芡实的种子,距今已有六七千年。在《齐民要术》、《广群芳谱》等书中,也有芡实的种植方法记载。
    我国栽培的芡实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北芡,又名刺芡,多为野生种,植株茎叶果均有密生刺;另一类为南芡,即苏芡,植株除叶背叶脉上有稀疏刺外,其他部位均无刺,是人工培育而成的栽培种。目前苏州种植的芡实,都为无刺的南芡;而全国其他产地,更多种植的还是有密生刺的北芡。
    从最初的有刺品种到如今的无刺品种,苏芡有一个人工培育驯化的过程。
    苏州人工培育栽种芡实,在明朝就有明确记载。如《元和县志》记载:“芡,叶似荷而大,俗称鸡豆,出江田何家荡车坊及葑门外杨枝荡,大而糯者为上,粳者为下。”而《太湖备考》记载:“芡实,亦出东山南湖,不种自生,俗称野鸡头。”由此可见,至少早在明朝,苏州已有了人工栽培和天然野生的鸡头米了。笔者在1976年随所在班级到现在的相城区学农,就在小河浜里采到过野生的鸡头米。苏州是江南水乡,水网发达,从各种历史文献可以看出,历史上吴县东山、横山、车坊、甪直和吴江,都有芡实种植,但品种不同,质量不一。
    南芡目前主要有3个品种,分别为紫花芡、白花芡和红花芡。前两种都是苏州的地方品种,后一种是从白花南芡和紫花北芡杂交后代中选育而来。这其中,白花芡还差点绝种。
    南芡中,白花芡米仁大,吃口好,但单株结果数少,产量相对较低。对追求产量的芡农来说,选它种植甚为勉强,越种越少,后来干脆就不见了踪影。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吴江东太湖农场的芡农在4000亩鸡头米一片紫花之中,突然发现了不一朵白花。得知这一消息后,高级农艺师鲍忠洲直接骑自行车赶到农场,把这株珍贵的白花芡保护了下来。
    苏州的南芡,是南荡鸡头米的简称。这是个以产地命名的品系。但南荡到底在哪里?说法不一。一般认为该地在原苏州葑门外的黄天荡,而原来位于黄天荡的群力村的村民也是苏州种鸡头米最有名的芡农。
    鸡头米难种难剥,技术要求非常高。首先在采收上,全国很多地方采芡实是一次性采收,老的嫩的一网打尽。苏州人则是分批采。从最初上市“七天打两头”,到最后一批“四天打两头”,形成了一套经验。采鸡头米时,用特制的竹刀在果实基部切几刀,一点都不能伤到果柄,因为果柄受伤,水从伤口进入植株,会造成植株死亡。剥鸡头米时,最初是用牙齿嗑,技术好的人,能把壳一嗑两瓣,丝毫不伤及米仁。这“嗑鸡头米”绝对是一个技术活,当时群力村有一句老话叫“传媳妇不传女儿”,因为媳妇是嫁到村里来成为自家人,女儿将来要嫁到村外成为别家人,如果把这一手绝活传给女儿,就等于把技术传给了外村人。不过随着品种改良,生产方式改变,现在鸡头米都改用专用铜指甲剥了。
    新鲜鸡头米是很娇贵的美食。剥出后在常温下不能放置太久,一般一天就会变味。以前,苏州人都是现剥现吃,现在有了冰箱可以冷冻起来慢慢吃。但放在冰箱上层,也只能保鲜两天;如要长久,必须装在熟料袋中并加水放入冰柜里才行。从吃口上,八月底九月初前后的鸡头米口感最佳。
    有人喜欢自己剥鸡头米,这就要购买带壳的种子,这也是很有讲究的,挑得好可以提高出肉率,而且剥壳也轻松一点。市场上现主要有两大产品:一种是传统产品,种子都是黄色的,外壳厚度要3.5毫米,最厚的达4毫米,出肉率只有22—23%;另一种是杂交产品,种子有红色也有黄色,外壳厚度一般只有2.5—2.8毫米,出肉率可达26—29%。因此,红色种子肯定是杂交品。
    至于如何鉴别南芡和北芡,若可见到果实,南芡果实像石榴那样,表面光滑;北芡果实表面有密生刺。到了种子阶段鉴别起来就有点难了。北芡种子普遍要比南芡小,但壳非常薄,壳厚在O.1厘米—0.15厘米,而南芡种子的壳厚通常达到0.35厘米一O.45厘米。到了米仁阶段,就更难鉴别了。通常来说,南芡糯,北芡粳,吃口上是不同的。




亚广设计与制作
编写日期:2013年9月24日;修改日期:2014年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