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本网站

 

首 页>>大饼店随想
 

大饼店随想

作者 严晶


    离我家不远的菜场上有家大饼店。每天早晨六时起,买大饼油条的人就开始排起队来。到八点左右人更是多得不得了。有一次我足足等了半小时才买到那松软的大饼,可口的油条。天天如此,成为现在商品过剩时代少有的景观。
    一天早晨,我起了个大早来到大饼店。店老板是个三十出头的汉子,右手背上缠着块湿布,麻利地将一块块沾满芝麻的生饼贴在大饼烤炉内壁上。乘着烘饼的间歇,我问道:“师傅,你生意这么好,为什么不开几家分店呢?”“人手分不开,开不好。”汉子答道。我又问:“你这炉子太小,一次烤不了几块大饼,不如换个大的。”汉子对我看着笑道:“那样你们可要吃焦大饼了!”是啊,许多烤熟的大饼,他那来得及收!
    如此看来,维持一个产品的品牌,经营者必有其独到的理念。保持产品的一贯品质是吸引铁杆消费者的前提。量力而行,营造维持产品质量的稳定环境是保持产品质量的基础。大饼店的经营者知道这一点,许多从小发家的老板也知道这一点,但许多老品牌的当家人却不知为什么“忘记”了这一点。
    记得儿时,每当想到黄天源的鲜肉方糕,陆稿荐的油氽小肉这些不起眼的小吃,口水就突突在齿间涌,更不用说新聚丰的清炒虾仁,松鹤楼的松鼠桂鱼了。但现在,黄天源方糕看上去瘦弱单薄;吃上去,馅少皮硬。陆稿荐的油氽小肉已无处寻觅。老店的清炒虾仁,松鼠桂鱼,嗨,已大不如从前。奇怪的是黄天源前依旧一字长龙,当然,外地口音居多;陆稿荐名气还甚响亮;上了年纪的老苏州,还时不时在赞美着老店的名菜。因此我曾经怀疑过自己的口感,是不是因年纪大了?衰退了?
    近日去拙政园玩,偶尔发现旁边的桂香村居然有方糕买。一看,厚实鲜白,隐隐似曾相识。于是马上掏腰包买了十块。一吃,就是那以前的味:馅多皮薄,松软可口。这让我信心大增:不是我的辨别力出了问题,而是老店的产品出了问题。
    这使我回到了对大饼店火红的思考。苏州的传统饮食,发家大多源于拳头产品的创立和维持。俗称:“酒香不怕巷子深”就是这个理。如哪天这种状况变了,日薄西山也在情理中了。现在人们上馆子,口必称通天府、贵宾楼或其它新冒出来的名店,新聚丰,松鹤楼等老字号仿佛已如黄鹤般仙去也。偶有海外归来者或上了年岁的寿星们还在津津乐道老字号的美味佳肴。我想,其中记忆的成份更多于现实吧。而老字号的小吃,如黄天源糕团,听说还漂洋过海,远销海外。但就家门口而言,上海人是最感兴趣的。到苏州,不带盒黄天源糕团乃憾事也!这不,这几天“非典”肆虐,游客稀少,黄天源门口人也少了不少。不如大饼店,不管东南西北风,天天火爆。其实,黄天源的糕团还是很好吃的。我曾经通过关系,搞到一袋出口转内销的糕团,品来还有黄天源的遗风,只是这种机会太少了。
    现在想来,苏州的老字号靠着名气和记忆在生存,如大饼店类的新字号靠着拳头产品在闯天下。但在人们的感觉中,老字号在渐渐远去;新字号在市场争雄中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这可能就是天道轮回吧。
    发文前发现这感觉还停留在二十年前,现在又变了。这家做品牌的大饼店开出了许多分店;老字号也没败落,反而又食客盈门起来。而二十年前红火的许多新店现在却不怎么样了。
    命耶?运耶?谁说得清呢 !


 



亚广设计与制作
撰写日期:2003年5月28日;修改日期:2024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