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本网站

 

首 页>>天平山庄
 

天平山庄



    天平山庄位于苏州市天平山风景区内,天平山脚下。
    远远望去,清波荡漾,山峰高起,郁郁葱葱,面水背山间,一带长房,次第展开,即是天平山庄。
    现在的天平山庄由五部分组成。全部建筑自东向西,主要由"咒钵庵"、“来燕榭”、"范参议祠"、"高义园"、"白云古刹",既是一个整体,又各自相对独立。各部分均借廊庑相连,迂回曲折,高低错落,忽明忽暗,使游人有入迷津之感。
    山庄之东,溪水潺潺,汇聚成池。林木钟秀,印石斑斓;山庄之西,石阶盘曲,冉冉上升,入山也。山水交融间,好一处人间隐居之地,为苏州园林山水园之典范。


《高义园》。正中悬匾为乾隆帝御赐蟠龙金匾,壁间置御碑两块,上刻乾隆南巡御诗二首

    该园历史久远,几经变迁。
    据《吴郡图经续记》载,该园最初为天平寺。卷中称“其寺建于宝历二年,乃乐天为苏州刺史之岁,盖因泉以兴寺也。范文正公之先葬其旁,赐额'白云寺',中有文正公祠堂”。同治《苏州府志》卷三十九记道:“寺初为庵,在山之南址,唐宝历二年置。宋天圣间,僧宝谛拓。皇佑初(康熙志作庆历),范仲淹以先墓所在,奏为功德寺。元末毁。明洪武初重建。内有寤言堂、桃花涧、宛转桥、听莺阁,皆裔孙允临所构。国朝乾隆高宗纯皇帝南巡,六次临幸,赐‘高义园’额。同治中主奉学炳重修。”
    按这些历史典籍记载,天平山庄在唐朝就已建立,最早为庵(庵是小寺庙的表述),应该不大,后白居易在唐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任苏州刺史,在他任上,唐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将这庵改为寺,这时应该是扩建了。到了宋朝,名相范仲淹将其祖坟之地选在天平山麓,天平寺旁,在宋皇佑初(公元1049年),奏请为功德寺,赐额“白云寺”。到元朝末期该寺被毁。结果到了明朝,在明朝洪武初期(应该在公元1368年后),该寺重建。后屡毁屡建。到明朝万历年间,范仲淹十七世孙范允临,回天平山修葺祖祠,复振先泽,又在白云寺旧址修建别业,名为天平山庄。至此,天平山庄之名初显。
    对范允临其人,据记载:字长倩,号长白,为范仲淹十七世孙。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举进士,历官南京兵部主事、云南提学佥事,迁福建布政司参议。他以官场繁务为累,未到任而归。回苏州后修建天平山庄。范允临擅长书画,与董其昌齐名,所著诗文集《范石公输廖馆集》八卷,在清代列入全毁书目。他的夫人徐媛,字小淑,为苏州东园主人徐泰时之女。好读书,书法学《黄庭》,小弱而有极致,有《内景经》、《十三行》镌石行世,又擅吟咏,著有《络纬吟》十二卷。徐媛常与隐居寒山的赵宦光夫人陆卿子唱和,吴中士大夫望风附影,交口誉之,称为吴门二大家。
    范允临对天平山庄作了设计。依山为榭,曲池修廊,引泉为沼,通以石梁,远望被士人认为如画图中之蓬莱三岛。园中有听莺阁、咒钵庵、岁寒堂、寤言堂、繙经台、桃花涧、宛转桥、鱼乐国、来燕榭、芝房、小兰亭诸胜,均依山就水而建,故其堂联有曰:“门前绿水飞奔下,屋里青山跳出来。”张岱曾往访游,在其《陶庵梦忆》卷五有《范长白》一篇,写道:“范长白园在天平山下,万石都焉,龙性难驯,石皆笏起,旁为范文正公墓。园外有长堤,桃柳曲桥,蟠屈湖面。桥尽抵园,园门故作低小,进门则长廊复壁,直达山麓。其增楼幔阁,秘室曲房,故匿之,不使人见也。山之左为桃源,峭壁回湍,桃花片片流出。右孤山,种梅千树,渡涧为小兰亭,茂林修竹,曲水流觞,件件有之。大如椽,明静娟洁,打磨滑泽如扇骨,是则兰亭所无也。地必古迹,名必古人,此是主人学问。但桃则溪之,梅则屿之,竹则林之,尽可自为名家,不必寄人篱下也。”
    张岱又写范允临的状貌言谈,也颇为生动。“余至,主人出见。主人与大父同籍,以奇丑著。是日释褐,大父嬲之曰:‘丑不冠带,范年兄亦冠带了也。’人传为笑。余亟欲一见,及出,状貌果奇,似羊肚石雕一小猱,其鼻垩颧颐犹残缺失次也。冠履精洁,若谐谑谈笑面目中不应有此。开山堂小饮,绮疏藻幕,备极华缚。秘阁清讴,丝竹摇扬,忽出层垣,知为女乐。饮罢,又移席小兰亭,比晚辞去。主人曰:‘宽坐,请看少焉。’余不解。主人曰:‘吾乡有缙绅先生喜调文袋,以《赤壁赋》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句,遂字月为少焉,顷言少焉者,月也。’固留看月,晚景果妙。主人曰:‘四方客来,都不及见小园雪:山石谽谺,银涛蹴起,掀翻五泄,捣碎龙湫,世上伟观,惜不令宗子见也。”
    由张岱的描写,也可约略见得范允临的风姿。在山庄里,主人与四方宾客流连觞咏,或遨游于山水之间。徐媛有《饮天平山庄》,记当时交游宴饮之盛。诗曰:“霁色照山家,萧然林径赊。地栽金谷树,池溜碧塘沙。月底歌声窅,花前舞袖斜。怡情坐未久,厄酒正交加。”这首诗描写了晚明士大夫人家歌舞宴集的情景。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徐媛卒,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范允临又卒,时其子范必英年仅十一岁,只得移居城中。天平山庄这一颇具楼阁亭台之胜的名园,于明清离乱之际废圮。
    多年后,明末清初诗人徐崧重游天平山,有《登天平山忆幼时得见范参议公居园》,诗曰:“直上丹霄一径悬,俯看众岭接湖烟。高僧榻置青莲洞,独客瓢盈白乳泉。岌岌危峰非着地,林林锐石尽朝天。犹思参议居园日,蜃阁虹桥赛列仙。”诗人于天平山绝顶,远眺太湖,俯看山麓,泉石依旧,而人事已非,回忆幼年所见范允临在山庄里招饮天下名流的风雅场面,恍如隔世,大有沧海桑田之叹。
    再说说范必英。他是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举人,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与汪琬、尤侗、潘耒、徐釚等同赴京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与修明史。就在他中举之后,在山庄旧址建了范参议公祠。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前大同知府范瑶会同范必英孙范兴禾、范兴谷兄弟,重修山庄,并易名赐山旧庐。
    蒋恭裴《赐山旧庐记》详细记载了这次修复活动的经过。范瑶诸人“相与循览园地,概想参议遗迹,次弟修复。于是咒钵庵、听莺阁、芝房、鱼乐国、来燕榭、繙经台、宛转桥诸胜,尽还旧观”。
    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乾隆帝驾临山庄,因赞赏范仲淹云天高义,赐名“高义园”,厚赏范氏后裔。 这也是高义园的由来。御诗《题高义园》曰:“纡磴下灵岩,天平秀迎目。即夷度溪町,菜黄春麦绿。入松复里许,山庄清且淑。林泉迥明净,兰茝纷芳馥。葱茜入窗户,云烟润琴牍。午桥义何取,涑水乐非独。经临望祠宇,徘徊慕高躅。文正之子孙,家风尔最勖。”
    此后近二百年间,山庄屡修屡毁。
    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军攻占苏南,苏州成为战场,“高义园”等建筑遭兵燹。清军复辟后,范氏后人再次兴建。民国时期,范后甫“仰承先志,尤以兴复天平诸古迹为己任,以身率先,它材鸠工”,历时二年,使“高义园”、“范参议祠”等面貌一新。但后来无人管理,年久失修,日渐衰败,名园也逐渐荒芜。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代领导人励精图治,重塑江山。为保存民族的建筑精华作了巨大努力。人民政府数次拨款修整山庄,仍名“高义园”,最近一次修复时间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现西边正门四进为高义园,东侧自范参议祠至咒钵庵为赐山旧庐。重修后基本保持了旧时布局。


《恩纶亭》,位于高义园与范参议祠之间,范仲淹二十世孙范瑶为谢赐圣驾临幸而建

    现在,春秋佳日,游人如织,共同体验着先人留下的独特造园艺术。



 

亚广设计与制作
编写日期:2024年11月11日;修改日期:2024年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