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耦园”是以黄石假山著称的中型古典山水宅园,位于苏州古城内娄门新桥巷东。其建园史可追溯到清朝顺治年间。由保宁太守陆锦所筑。 园不甚广,约十一亩,东近城垣。据《吴门逸乘》记载:跨虹而南,三面皆临流。陆氏凿池引流,以通其中。建“得月台”、“畅叙亭”。绕曲槛不加丹雘,以掩朴素。庭中杂卉乔木,渗淡萧疏,无浓阴繁葩,壅障风月,更不令栋宇多于隙地。花时洞门大开,纵人游观。名“涉园”。园中有题联写道:“谁知太守山林之乐,时有群贤觞咏其间”。后为崇明祝氏别墅。
光绪年间,曾任安徽巡抚的湖州人沈秉成辞官携妻来苏州定居,出资购得此园。聘请著名画家顾沄主持增筑。平面布局是正宅居中,东、西侧各筑一个花园,取两人协作并耕称为“耦耕”,园中处处景观皆含“双隐”之意。这也是现在该园得名“藕园”的缘由。入园,有“耦园住佳耦,城曲筑诗城”联语,可见当日林下优游、伉俪唱和之乐。

耦园住佳耦,城曲筑诗城
民国初,园归刘国钧,仍用藕园之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中华造园艺术的遗存受到国家保护修缮,并对游客开放。
“藕园”花园在其宅居东西两侧。
东花园为“涉园”故地,以山池为中心,有“城曲草堂”、“双照楼”、“筠廊”、“樨廊”、“邃谷”、“受月池”、“宛虹杠”、“山水间”、“枕波轩”、“听橹楼”十景,曲廊环状贯通。
廊西是小客厅“枕波轩”。轩北,重楼复道,曲廊环抱,是园中的主体建筑,“城曲草堂”。因地处城弯,取“女牛渡天河,柳烟满城曲”意。中间大厅三间,装饰精美,是园主宴客处。堂北辟为三个布局精巧的小院。楼上,东南名“双照楼”,是观赏园内景色和园外古城墙遗垣的最佳处。堂南就是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年~公元1722年)著名叠山大师张涟叠置的主景假山。
假山由黄石堆叠而成。悬崖峻峰高耸,深潭临下。东部为主山,浑厚高大。自西向东山势增高,转为绝壁,直泻而下,气势雄伟。临近水面处,叠成悬崖峭壁,极富自然之趣。西部为副山,体量较小。山体自东向西逐渐降低,坡度变缓,余脉止于西边长廊,连绵于池边。
山下一泓南北狭长的水池,名“受月池”,意为池水的光较暗,要依靠月色才能使山色增辉。池上有屈曲小桥“宛虹杠”。

藕园“山水间”(雪)
跨于水池南端的水阁“山水间”以能餐山水之间的情趣而得名。水阁临水,如飘浮水面,环境优美。
北望假山,山势陡峭挺拔,使人如置身高山深渊前。阁内精美绝伦的“岁寒三友”落地罩为明代遗物,雕刻精湛,层次分明。古松苍劲挺拔,翠竹万竿摇空,梅蕾迎寒绽放,犹如泼墨国画,为苏州古典园林装饰艺术之冠。
阁南是用阁道相接的一楼一厅。小楼靠近城河,而城河外接娄江,旧时船舶往来不绝,慢调细语的咿呀摇橹声及船家柔软糯甜的吴语交谈声传到耳中,有“卧听满江柔橹声”的意境,所以名“听橹楼”。
楼北山坡叠黄石作堤,盘以石径,掩以竹丛,散植杏、梅、广玉兰等,自成一个典雅、清新的小景区。
西花园中,面阔三间的书斋“织帘老屋”分园为南北两个小院,是书房和庭院结合的佳例。另有“还砚斋”、“水木明瑟”等。
此园楼阁掩映,于诸园中别具一格。清末之际,词坛巨子朱祖谋、郑文焯诸公,常至斯园,与秉成孙沈迈士等剪烛话旧。其诗情雅韵,付诸笔端,多有咏“耦园”诗传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