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本网站
 

首 页>>珠江三角洲

 
珠 江 三 角 洲


    中国第2大三角洲,居亚洲三角洲的第6位。世界三角洲的第15位。由西江、北江、东江及潭江、绥江、流溪河、增江等在珠江河口湾内堆积而成的复合三角洲。亦为华南最大的平原。位于中国南海北岸,广东省中部珠江河口。介于北纬22°~23.5°。北回归线恰经其北境。狭义的珠江三角洲北起西、北二江汇合点的旧三水(现称河口),东抵东江下游的石龙镇,南达崖门口外。广义的范围西起高要羚羊峡东口及潭江司前;北起北江黄塘、宝月,流溪河广州、石碣,绥江黄冈;东迄东江园洲、增江沙塘。包括高要以东、石角以南的三水盆地。园洲以下的东江下游平原,兼有西、北江下游平原及潭江下游平原。面积8601.1平方公里,其中西北江三角洲8033.1平方公里,占93.4%,东江三角洲568平方公里,占6.6%。

珠江三角洲卫星照片

    发育过程 珠江三角洲是在海侵、海退的多次旋回中发育起来的。据研究,①距今40000~32500年,珠江三角洲全境为陆地,西江、北江、东江、潭江等河流下切,形成平行岭谷地貌。②距今32500~22000年,珠江三角洲约有1/5面积为海侵,海水沿河谷入侵,形成3条溺谷。③距今22000~7500年,南海海面大幅度下降,珠江三角洲全境又为陆地。④距今7500~5000年发生第二次海侵,整个珠江三角洲被海水淹没,当时的古海岸线至少伸到广州及佛山一带,溺谷湾深入到羚羊峡东口的广利。同时河口发生淤积,河水及海水带来的泥沙充填溺谷,形成近代三角洲平原。⑤距今5000~2500年局部海退,西北江三角洲中、南部海域大大缩小,东江三角洲由海湾变为陆地,三角洲约1/2的海侵区沉积了厚3~5米的砂质淤泥,三角洲向海挺进。⑥距今2500年以来,珠江三角洲受第 3次海侵,但海面上升速率缓慢。由于河流搬运作用强烈,溺谷及海湾范围不断缩小,滨线不断向海推移。秦汉之际,西北江三角洲滨线位于安教—逢简—富裕—紫坭—石湾—石楼—菱塘附近。顺德县逢简、勒流、石涌一带已是河口沼泽地或大片平原。唐代,市桥台地以南以东尚为宽阔海域,东江三角洲的滨线大致在莞城以西、中堂以东。宋代,外海—古镇—小榄一线以南仍为较宽阔的外海。明代,西北江三角洲的滨线大致在上横、 西安、石岐、港口、横栏、南顺沙一线。东江三角洲的滨线可能在麻涌以西,厚街以南。清初西江下游的滨线大致在沙堆、六乡、坦洲。蕉门至横门间大致在张家边、民众、万顷沙北。万顷沙、灯笼沙的出现均仅有近百年历史。
    地貌 珠江三角洲在燕山期花岗侵入体和中生界、新生界的盖层沉积的残余基础上,受不同时期断裂的影响,形成断陷盆地。三角洲东有大岭山、羊台山,北有白云山、摩星岭,西有皂幕山、古兜山。山丘走向多与北东向构造线一致,又被北西向构造线所交切。三角洲平原上有 160多座突起的丘陵、台地、残丘,面积约占三角洲总面积的1/5。其中丘陵主要分布在南部, 海拔200~400米,少数高出500米,如黄杨山591米,五桂山505米,台地集中在北部番禺至广州之间,可分为40米和20米两级。残丘分布较广泛,岩性多样。
    水文 珠江三角洲河网发育。西北江三角洲主要水道近百条,总长1600公里。东江三角洲主要水道5条,总长138公里。越往下游,河网越密。珠江三角洲的主要出口有8处,“三江汇合,八口分流”成为三角洲水系的重要特色。其中东部的虎门、蕉门、洪奇门、横门构成伶仃洋河口;南部的磨刀门、鸡啼门构成磨刀门河口,虎跳门、崖门构成崖门河口。三角洲接纳珠江水系的来水中,西江占珠江总径流量的73.5%,北江、东江各占13.5%,7.3%。来沙亦以西江最多,次为东江,北江较少。上游来沙在口门外形成大片浅滩。在人工围垦的影响下,浅滩最大伸展速度可达70~100米/年。珠江口外水深小于 5米的浅滩面积约1265平方公里,相当于平原面积的18.2%。水深零米左右的可垦滩地约8.17万公顷。
    珠江口的潮汐为有规则半日潮型, 平均潮差仅1~1.57米,属弱潮河口。西北江三角洲两侧的两个三角港(伶仃洋崖产门口外),由于□叭形河口,迫使河口潮差增大(虎门内侧最大潮差为2.34米),潮水冲刷力增强,致使水道既深且宽,如黄埔港及潭江银州湖一带,水深一般8~10米,潮流界枯季上移,西江至高要三榕峡,北江至三水,东江至东莞石龙。因珠江口门众多,三角洲中的会潮点多达二三十处。三角洲汛期(4~9月)径流占全年的80%,枯期(10月~翌年3月)只占20%。但因三角洲河汊枯期都在潮流界之内,潮水的进退也占了各河道流量重要的一部分,大大削弱了各汊流枯汛期的水位差。
    气候 气候属南亚热带的海洋性季风气候。冬季处在大陆冷高压南缘,受大陆季风影响,略带大陆性。夏季则为海上吹来的东南风与西南风所调节,不及华中内地酷热。年均温22℃左右。10℃以上活动积温为7500℃,最冷月均温12~13℃,绝对低温曾降至-1.3℃(1955年)。全年实际有霜日在3天以下,最热月均温约28℃,绝对高温38.7℃。年降水量1600~2000毫米。降水集中在夏季,夏秋间台风频繁,7~9月为珠江口台风最盛季节,暴雨也最多。台风降水量一般为200毫米,最大400~500毫米。常遇锋面雨,但冬季降水较少。冬季天气冷暖变化无常,气温骤降可达16~17℃,最长连续降温日为7~8天。冬季陆风风速较强,常达5米/秒左右。夏季海风风速较弱,常仅3米/秒。夏秋台风风速常大于40米/秒,并引起风暴潮,造成严重灾害。
    土壤与生物 珠江三角洲平原多冲积土和海积淤泥,沿海草滩及红树林海岸发育了盐渍沼泽土。掩埋红树林的地区产生了咸碱田。低丘、台地上到处可见荔枝、龙眼、杨桃、柑橘、香蕉、橄榄、木瓜等果树及马尾松、竹、榕、木棉、葵、樟等树木。近百年来又引种了桉树、木麻黄、台湾相思、银合欢等树种。山地红壤上广布马尾松林、桃金娘灌丛及岗松、鹧鸪草等耐酸性旱植物。沿海及海岛一带热带性植被茂盛,除代表性的热带植物如猪笼草、蛇王藤外,还有菠萝蜜、芒果、椰子等果树。三角洲边缘山地有华南虎,外伶仃岛上有猕猴,眼镜蛇则到处可见。
    开发与利用 早在新石器时代三角洲上已有居民,先秦时期为百粤族所居。北宋已开始修筑堤围,遏制水患。至今堤围修筑已有 900多年历史。根据围垦年代和地面高程,三角洲土地可分为围田、高沙田、中沙田、低沙田等类型。在围田和高沙田区,低地挖作鱼塘,余泥培高塘基,基地栽桑、种蔗或植果树,桑叶养蚕、蚕蛹、蚕沙及塘边野草养鱼,塘泥培基,循环不已,称为“桑基鱼塘”、“蔗基鱼塘”或“果基鱼塘”,为世界各地所罕见。基水地的面积约占平原总面积的18%,集中分布在顺德、中山和南海等县。

珠江三角洲成片桑基鱼塘

 


亚广设计与制作
制作日期:2009年5月19日;修改日期:2016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