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本网站
 
首 页>>贺敬之和他的艺术创作

 

贺敬之和他的艺术创作


    贺敬之,是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1924年11月5日出生于山东峄县贺家窑(今枣庄市郊)一个贫农家庭。年少时,渴望读书,在亲友帮助下,才如愿以偿。后来,日本侵华,学校四处搬迁 ,为了求学,他追寻学校,开始了流亡生涯。当时,他还不满14岁。在校期间,他就是个文艺创作积极分子,并参加了抗日救国运动。16岁步行到延安,被送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7岁便入了党。贺敬之在到延安之前就开始写诗和散文。40年代初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期间,先后发表了诗集《乡村的夜》、《并没有冬天》。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选辑了诗集《笑》、《朝阳花开》。1945年,根据40年代初流行在河北阜平一带的"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剧本由贺敬之和丁毅执笔。《白毛女》是歌剧创作的一座里程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贺敬之的创作以新诗为主。作品数量不多,但创作态度严谨且大多有较高的水平。他这个时期的诗歌创作有篇幅相对短小的抒情诗,如《回延安》、《桂林山水歌》和《三门峡歌》。代表贺敬之这一时期创作成就的是长篇政治抒情诗,即《放声歌唱》、《十年颂歌》、《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以及写于1976年10月以后的《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等。这些诗歌,都从比较开阔的角度去反映时代生活的重大问题,并以在生活中思考提炼的带有哲理色彩的思想作为构思的线索。其中,《放声歌唱》(1956年)和《雷锋之歌》(1963年)是代表作。前者生动真切地揭示50年代前期广大群众在新生活面前强烈的幸福感和自豪感,从历史的进程上描绘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形象,表达了群众对党的衷心热爱。后者则试图站在时代的高度,从历史发展趋势上,去阐发雷锋这一新人出现的意义。在这些长篇政治抒情诗中,诗人的斗争经历,见闻、知识,被调动起来构成有艺术个性的形象,编织成色彩绚丽的生活画面,并与奔放 、激情的抒发交融在一起。这些作品大都采用“长句拆行”的“楼梯式”,但注意吸取中国民歌和古典诗歌的营养,对这一形式加以改造。他注意运用人民群众熟悉的语言、比喻,讲究诗的含蓄,把自由体的灵活开阔与诗行排比对称,音律的和谐统一起来,形成开阔与细致、豪迈与深情、深刻思想与感情的流动相结合的特色。主要诗歌集有《笑》(1954 年)、《朝阳花开》(1954年)、《乡村的夜》(1957年)、《放歌集》(1961年初版,以后多次再版,所收作品有增删),《雷锋之歌》(1963年)、《贺敬之诗选》(1979年)等。贺敬之历任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戏剧家协会书记处书记,文化部副部长、代部长,中国共产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等职。
 


亚广设计与制作

制作日期:2009年3月26日;修改日期:2020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