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本网站

首 页>>太阳系 今天是:
 


太 阳 系


    太阳系,由太阳、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总质量的99.86%,其他天体都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绕其公转。太阳系中只有太阳是靠热核反应发光发热的恒星,其他天体要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太阳的角动量只占整个太阳系的不足2%,而质量占0.2%以下的其他天体的角动量却占98%以上。
    太阳系中的行星,按距离太阳远近排列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它们到太阳的平均距离符合提丢斯——波得定则。按性质不同可分为三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体积和质量较小,平均密度较大,卫星少;巨行星(木星、土星)体积和质量木星及它的卫星最大,平均密度小,卫星多,有行星环,自身能发出红外辐射;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的体积、质量、平均密度和卫星数目都介于前两者之间,天王星和海王星也存在行星环。太阳的所有大行星都在接近同一平面的近圆形的椭圆轨道上,朝同一方向绕太阳公转,即行星的轨道运动具有共面性、近圆性和同向性,只有水星稍有偏离。太阳的自转方向也与行星的公转方向相同。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自转周期都在10-24小时左右,但水星、金星的自转周期分别为58.6天、243天和6.4天。多数大行星的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同,但金星则相反,而天王星的自转轴与轨道面的交角很小,呈侧向自转。除水星和金星外,其它大行星都有自己的卫星。
    在太阳系的认识史上,冥王星比较特殊,曾被视为第九大行星。该星于1930年被发现,后于75年内天文学家对冥王星及太阳系内其他天体的研究挑战了冥王星的行星地位,最终国际天文联合会(IAU)认识到冥王星仅为众多外太阳系较大冰质天体中的一员后,于2006年将冥王星排除在大行星范围外,将其划为矮行星(类冥天体)。所以现在得到普遍认可得太阳系大行星为八颗。
    太阳系内还存在为数众多的小质量天体,主要集中在火星和木星的轨道之间。已准确测出轨道并正式编号的小行星有3000多颗,可分为碳质小行星和石质小行星两类,其质量总和约为地球的万分之四。目前已发现的彗星约有1700颗,其轨道倾角和离心率彼此相差很大,有些彗星的轨道是双曲线的或抛物线的,一些长周期或非周期彗星是逆向公转的。太阳系内还有多的难以计数的流星体,有些流星体成群分布,称流星群,已证实一些流星群是彗星瓦解的产物。流星体一旦落入地球大气层便成为流星,大的流星体落到地面成为陨石。另外,在行星际空间还弥散着稀薄的气体和尘埃,主要集中在黄道面附近,晴朗无月的夜晚可观测到的黄道光就是由它们产生的。

  


亚广设计与制作
编引日期:2016年10月18日;修改日期:2021年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