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本网站

 


首 页>>名胜虎丘

 

名 胜 虎 丘

虎丘大观:
    被誉为“吴中第一名胜”的虎丘,因原山形似蹲虎而得名。它位于苏州古城西北,距阊门3.5公里的郊外。
    虎丘海拔34.3米,占地约20公顷,山体为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侏罗纪时代喷发的岩浆凝结而成的流纹岩。
    虎丘历史悠久。东晋时,司徒王荀及其弟司空王珉各自在山中营建别墅。咸和二年(327年),双双舍宅为虎丘山寺。北宋至道年间(995-997年)苏州知州魏庠奏改虎丘山寺为云岩禅寺。其时,庙貌宏壮,宝塔佛阁,掩映于丛林之中,被称为宋代五山十刹之一,名重一时。千年沧桑,虎丘历经兴衰沉浮。至新中国成立前已满目苍夷,不复有旧时模样。现在景观是在建国后逐步修复的。现存古建筑中除“虎丘塔”、“二山门”外,大多是清同治、光绪年间(公元1862-1908)建造。
    虎丘山风景幽奇,至今仍保持“出城先见塔,入寺始登山”的特色。山上,千年古塔“云岩寺塔”古朴雄奇,元代古建筑断梁殿结构隽巧,剑池危崖陡壁上,飞梁渡涧,轩阁临崖,前山憨憨泉、试剑石、真娘墓、千人石、二仙亭、白莲池、点头石、双吊桶、剑池处处传说动人,山顶小吴轩、望苏台、致爽阁可以远眺古城风貌,纵览四野景色。
    站在虎丘中心的“千人石”上,但见东南松柏成片,西北轩阁迭连,近看剑池,远望古塔,境界开朗,景色壮丽。
    “二仙亭”西面石壁上有刻石两方,每方镌大字两个,为“虎丘剑池”。相传是唐颜真卿所书。因岁久剥蚀,“虎丘”二字刻石断落湮没。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由石刻名家章仲玉钩摹补刻,因此民间有“假虎丘真剑池”之说。
    进入“别有通天”圆洞门,仿佛置身于绝崖纵壑之间,顿觉幽茜独绝,两爿陡峭石崖拨地而起,中涵石泉,池形狭长,南宽北窄,像一柄平放的宝剑,即是著名的“剑池”。壁上长满苔藓,藤萝野花如飘带垂挂。仰望飞悬半空的拱形石桥,险峻奇丽。透过高耸崖壁遥望塔顶,如置身深渊。
    虎丘后山景区,山谷空壑,有“小武当”、“十八折”、“百步趋”、“玉兰山房”、“通幽轩”、“涌泉亭”等名胜。后山共种约20亩的毛竹、梅、桂、玉兰、香樟、水杉、板栗……等树木,青翠葱绿,一片生机。自1983年秋以来,塞外苍鹭于霜降前由北国飞来,栖息于大片毛竹林与古木之中,直到翌年立夏时返飞塞外繁衍后代。虎丘山已列为自然生态保护区。万千花鹭,飞翔虎丘上空,“鹭随古塔转,翠竹垂首迎“为虎丘新景。
    因虎丘特殊的人文地位和国家的重视,景区被评为“全国十大文明示范风景区”和高等级“AAAA”景区。
虎丘的传说:
    相传,春秋时期,虎丘就是吴王阖闾的离宫所在。公元前496年,阖闾在吴越之战中负伤后死去,其子夫差把他的遗体葬在这里。据《史记》等书记载,当时征调十万军民施工,并使用大象运输,穿土凿池,积壤为丘;灵柩外套铜椁三重,池中灌注水银,以金凫玉雁随葬,并将阖闾生前喜爱的“扁诸”、“鱼肠”等三千柄宝剑一同秘藏于幽宫深处。据说葬经三日,金精化为白虎蹲其上,因号虎丘。”宋代苏州州学教授朱长文则认为,虎丘因形似蹲虎而得名,并说:“然观其岩壑之势,出于天成,疑先有是丘,而阖闾因之以葬也。”清乾隆帝弘历也表示赞同:“本来岩壑擅天成,虎踞偏称金气精。”相传,吴国灭亡后的数百年间,越王勾践、秦始皇、东吴孙权,曾先后来此探宝求剑,结果都一无所获,徒劳而返。
东侧崖壁有两篇石刻记事:一为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长洲令吾翕等见阖闾幽宫题记。另一为同年正月十四日,剑池水干,王鏊、唐寅等人目睹阖闾墓门,未开启而用泥土掩没的经过。剑池下究竟有没有吴王墓仍旧是一个谜。
    虎丘山绝顶海涌峰,为晋代王荀的“琴台”遗址。千年来饱阅沧桑的“虎丘塔”即建于此。塔建于古代后周显得六年(公元959年)建成于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塔高47.7米,整体比例适度,塔身由下而上逐渐缩小,造型美观。由于塔身向西北方向明显倾斜,最大倾斜度(3°59´),素有东方“比萨斜塔”之美称!成为一大奇观!  
    塔的结构为七层八面,在各层内外壁塑浮雕写生牡丹数十式,用红、白、黑三色,风姿绰约,系宋人绘画,在艺术上有很高的价值。
    塔在1957年和70年代后期两次大修,控制了塔身的不断的倾斜,使这座江南硕果仅存的北宋千年古塔的安全得到了保障。
万景山庄:
    位于虎丘庙大德庵遗址。万景山庄是盆景园。下面是该园原收藏的四盆有名的古桩盆景:

    

虎踞龙盘(雀梅)       巍然侣四皓(园柏)

          

林荫蔽天(雀梅)        龙湫(榔榆)




 

亚广设计与制作
编写日期:2011年4月18日;修改日期:2013年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