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中华民族的起源

今天是:

中华民族的起源

 

    我们这个民族是怎么来的?因历史久远,很多已难以解释,但上古传说却留给我们许多线索。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没有天,没有地,到处是混沌的一片,既分不清上下左右,也弄不明白东西南北,简直就像是一个浑圆的鸡蛋。大家知道,鸡蛋的中心有一个蛋黄,这个浑圆的东西也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人类的始祖,他的名字叫做盘古氏。盘古氏在这个浑圆的东西中间孕育了1.8万年,就像孵小鸡一样,终于有一天,他破壳而出,拿着自己制造的巨斧左一下、右一下用力地劈着,只听轰隆一声,终于劈开了这个混沌的圆东西。
    这个浑圆的东西经盘古氏一劈开,立刻就分成了两个部分:一部分轻而清,另一部分重而浊。轻而清的那部分不断地往上升,就像是断了线的风筝一样,越升越高,逐渐形成了高高的天空;重而浊的那部分不断地往下降,就像是徐徐下落的降落伞一般,越落越低,逐渐形成了广阔无垠的大地。盘古氏也一天天地长大,终于长成了一个高大无比、魁梧健壮的男子汉。从盘古氏开天辟地到天地的最后形成,这中间又经历了1.8万年之久。
    盘古氏开天辟地以后,天地间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人。他有时候高兴,有时候生气,有时候伤心,有时候叹气。因为天地是他开辟的,所以天地就随着他的喜怒哀乐而发生种种的变化。盘古氏高兴的时候,天空是晴朗的,万里无云;盘古氏生气的时候,天空是阴沉的,乌云翻滚;盘古氏伤心哭泣的时候,淅淅沥沥的泪水就像是一阵阵的大雨向大地倾泻而下,雨水汇集在一起,形成了江河湖海;盘古氏忧郁叹息的时候,嘴里喷出来的气变成了阵阵狂风,吹得大地上,飞沙走石,形成了一个个的沙丘小坡。盘古氏眨眨眼,天空就出现道道闪电;盘古氏睡觉时发出的阵阵鼾声,就是天空中的隆隆雷鸣。
    盘古氏的寿命非常非常长,但是经过了漫长的岁月以后,他终于死去了,头朝东脚朝西平躺在他开辟的广阔大地上。他的头部高高隆起,就形成了现在山东省境内气势雄伟的东岳泰山;他的两脚脚趾朝上,就变成了现在陕西省境内群峰起伏的西岳华山;他的肚子高高挺起,变成了现在河南省境内风景秀丽的中岳嵩山;他的左臂伸向南边,形成了现在湖南省境内重峦叠嶂的南岳衡山;他的右臂伸向北边,变成了现在山西省境内气象万千的北岳恒山。他的左眼,变成了光辉夺目的太阳;右眼,变成了一轮美丽的月亮。头发和胡须,变成了天空密密麻麻的星辰。他的肌肉变成了肥沃的土地,牙齿、骨骼和骨髓,变成了洁白的玉石和地下无穷的宝藏。他皮肤上的汗毛,变成了布满大地的树木和花草。
    总之,一个丰富多采、光华美丽的世界就这样诞生了。
    从这传说中我们还可看出当时的社会状况。从盘古是男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我们的祖先是先解决了人类是怎么产生的,然后才解决天地万物形成的。因为在人类社会的最初阶段,妇女在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采集食物、生养子女、料理家务、安排生活等工作主要由妇女来担任。男子主要是外出打猎 。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不能制造较先进的工具,外出狩猎往往是空手而归,生活游移不定,所以生活往往依赖于妇女。而且,那时不像现在这样的家庭,实行一夫一妻制。当时子女只认得自己的母亲,不认得自己的父亲,所以孩子们也往往依赖、信任自己的母亲,形成了妇女占据统治地位的局面。这就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类的始祖女娲是女性,就说明在这一阶段我们的祖先便对人类的形成有了一个基本的解释。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力的提高,男人变得越来越重要。弓箭及其它工具的产生使狩猎的收获越来越多,种植技术的出现使男人们耕种的土地变成了人类食物的稳定来源,这样男人的地位日渐提高,人类步入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从盘古是男人这一点我们可以推测,天地万物的形成这一问题直到父系氏族社会时期才有了为多数人认可的答案。
    传说终究是人们凭远古记忆加上想象编出来的。现让我们来看看史书是怎样解释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的起源问题的。
    中国古代第一部较完备的史书《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借助当时(公元前108年)所能获得的资料,这样阐述:中华民族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当时人们认为除了黄河中下游的华夏民族外,还有北方的狄、南方的蛮、西方的戎、东方的夷。关于蛮夷戎狄的起源,司马迁认为,在尧舜时期由于共工、兜、三苗、鲧犯了罪,于是舜向尧建议,把他们流放到偏僻的地方,尧采纳了这个建议。共工被流放到幽陵,他的后代就是北狄;兜被流放到崇山,他的后代成了南蛮;三苗被流放到三危,他的后代发展成西戎;鲧被流放到羽山,他的后代被称为东夷。由此可见,古代的正统观念虽然歧视边疆民族,但却又认为少数民族与华夏同出一源。
    按照《国语》、《世本》、《大戴礼记》中的《帝系》、《五帝德》的记载,中华民族的最早祖先为炎帝与黄帝。前面我们提到氏族公社时期分为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和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后来随着氏族公社的不断扩大和合并,逐渐形成了部落,几个部落联合起来,成为部落联盟。黄帝就是我国古代黄河流域一个很有名的部落联盟领袖。
    “黄帝”和“皇帝”不是一回事,“黄帝”是一个具体的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而“皇帝”则是秦始皇发明的称号,从秦始皇开始,中国各个朝代的最高统治者才叫做皇帝。
    黄帝,原姓公孙,号轩辕氏,又号有熊氏。传说黄帝是部落首领少典氏的儿子 。少典氏是上古时期的一位大力士,一次他外出狩猎,遇见怪兽正在捕杀一只巨熊,少典氏开弓射杀怪兽救下巨熊,自此巨熊成为少典部落的守护者,因此少典氏也被称为有熊氏。他的母亲名附宝。一天晚上,少典氏带附宝到附近一条叫姬水的地方去玩,忽然,天上出现一道彩虹缠绕北斗枢星的异象,回到家,附宝就怀孕了。消息传开,族里的人们纷纷议论说:“附宝是受了上天的灵感怀孕的,一定是有天神要问世了!”
    后来,附宝妊娠二十四个月后在寿立(今山东省曲阜市境内)生下黄帝。他刚生下来,双目就炯炯有神,很快就学会了说话;他非常聪明,稍长大些就能通百事、断是非。 因为黄帝在姬水边长大,就把公孙姓改为姬姓,又因为他居住在轩辕之丘,故号称轩辕氏;后来他还继承了父亲的位置,所以又号称有熊氏。《史记》说黄帝"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传说中也有炎帝主火故号炎帝之说。黄帝主土,土为黄色,故称黄帝。黄河两岸的肥沃黄土养育着我们中华民族,以黄土为我民族始祖的命名,反映了后代人对世世代代养育我们的黄河、黄土的无限崇敬。
    黄帝长大以后,才智过人,再加上好多人都说他是天神下凡,所以就很自然地把他推举为有熊氏部落的首领了。 此时,中国已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国家尚未产生,但黄帝及其子孙为国家产生准备了条件。首先他把能作战的氏族成员统统组织起来,虽然还不是常备军,但“以师兵为营卫”,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民众武装集团。在部落的领导机构中也设置了春、夏、秋、冬、中等职务。不几年就使部落强盛起来。又过了些年,人口越来越多,黄帝觉得姬水一带的土地比较贫瘠,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这么多人的需要,便率领人们辗转来到了涿鹿(今河北省北部),这一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黄帝准备在这里长期居住下去。
    涿鹿一带是一个叫炎帝的势力范围,结果双方为了争地盘在涿鹿附近的阪泉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史称“阪泉之战”。最后黄帝打败了炎帝。炎帝没有办法,同意把两个部落合并,由黄帝担任炎黄部落的首领,自己担任副首领。这个炎黄部落就是中华民族的雏形。
    炎黄两个部落合并以后,人们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正当炎黄部落联盟不断发展的时候,在它南边的九黎族打过来了。九黎族的首领叫蚩尤,十分凶悍,他率领的军队也个个作战勇敢。
    为了使自己的家园不落入他人之手,黄帝决心率领部落人马奋起反击,把侵略者赶出去。于是,在涿鹿之南,两军相遇,一时间烟尘滚滚,打得地动山摇 ,史称“涿鹿之战”。
    为了打败蚩尤,黄帝派人制做了一面巨大的战鼓,又让人训练了一批凶猛的野兽。在决战中,黄帝擂起战鼓,雷鸣般的鼓声,在战场上空轰响,黄帝的军队士气大振,士兵们赶着野兽,高声呐喊着冲向敌人。蚩尤的军队被这震耳的“雷声”和雄壮的队伍吓呆了,一下子乱了阵脚,四处奔逃。混乱中,蚩尤做了俘虏,后来被黄帝杀了。九黎部族也全都并入了炎黄部落。从此,黄帝的威望更高了,成为了中原地区(指黄河中下游一带)各部落共同拥护的首领。
    相传黄帝活了一百一十一岁,死于荆山(今河南灵宝市阌乡),葬于桥山(今陕西黄陵县)。相传历史上的尧、舜、禹和夏、商、周等帝王都是黄帝的后裔。


陕西黄陵县桥山黄帝陵

    黄帝、炎帝、蚩尤的战争与融合,约发生在距今五千年前,反映着黄河中下游大氏族部落集团间长期交往、互相影响,最终通过兼并与征服结成稳定的部落联盟的历史过程。 自此后,炎黄集团正式形成,并传承至今。根据考古学和人类学的研究,炎黄子孙有共同的族属特征,主要有三项:内眦褶、青斑和铲形门齿。内眦褶在人眼的内角处,由上眼睑微微下伸,遮掩旧阜面呈一小小皮褶;青斑主要出现在新生儿屁股骶部,一、二岁后渐渐退去;铲形门齿是指上颌的两只中门齿的形状象把小小的铲子。人类学家判断,这三项体征应是从上古炎黄集团(或称华夏族)中传递出来的。


出土于宝鸡北首岭遗址的黄帝时期锥形陶纺轮,中心小孔可插入捻杆旋转制线

    黄帝以后,以禅让方式推举、确立大部落联盟的最高首领。此后,随着夏启对禅让制的破坏,经过夏、商、周三代的融合,华夏民族的雏型已经形成。经过春秋战国,到秦灭六国而统一中国时,华夏民族共同体以黄河中下游东西两大集团交融汇聚形成为核心,由四方各族分化出一部分在河、淮、江、汉地区融合而成。所以,华夏是由多源汇聚复合成的民族共同体,它是蛮夷戎狄异化又同化的先进产物。也就是说,中国是蛮夷戎狄共同缔造的。自秦汉以后长达2000年的发展过程中,又经历了几次民族大融合,到元明清时,当代中国各民族均已形成。2000多年来,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对中华民族统一体的形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亚广设计与制作
编写日期:2012年3月28日;修改日期:2024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