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中国人口简史

今天是:

 

中国人口简史

 

    中国是人类最早生存繁衍的地方之一。在云南元谋发现的原始人化石已有170万年以上的历史(另有研究者认为60万年左右)。距今数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几乎遍于全国,这说明当时中国大部分地区已有人类活动,并已出现一些人口相对稠密的地区。但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产生之前,还不可能出现人口调查记录。
    相较世界其他地区的历史,中华文明是唯一拥有数千年文字记载历史的文明(西方文明未看到中华文明的历史典籍时,把圣经看着他们的上古史,但圣经传说成份多于实际,后他们模仿中国的历史典籍编造他们的历史),所以中华文明自上古时代就已有人口数的文字记载。  
    据估计,商代(约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已有人口调查。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后,即在全国实行每年一度的户口统计。现存最早的全国户口数是西汉元始二年 (公元2年)的。依据史料,能对以前的人口数做粗略的估计。
    由于中国各朝代户口调查的主要目的是征集赋役,所以除少数例外,登记的重点一般是户数及人口中承担赋役的部分,还不能等同于现代人口普查,其结果同实际人口数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在没有其他更可靠数据的情况下,这些资料可作为研究中国历史人口数量的基本依据。  
    中国采用接近现代人口登记方法始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此后各时期的政权都实行户口登记和定期统计,保留至今的全国和地方的户口资料极其丰富。
    清光绪三十四年至清末(1911年),清内政部进行了第一次全国人口调查。以后中华民国时期也进行过人口调查。但由于政治、技术方面的原因,这些调查都未能真正完成,结果并不可靠。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3年才首次按现代科学方法进行了全国(除台湾省外)的人口普查,得到了全面的、准确的数字。

朝代 年份 公元年份 户数 人数 来源
  前221年   约20000000  
  前206年   约30000000  
西汉 元始二年 2年 12233052 59594978 《汉书·地理志》
东汉 永平十八年 75年 5860573 34125021  
东汉 永寿三年 157年 10677950 56486856  
西晋 太康一年 280年 2459840 16163863  
崇宁四年 1105年 28802258 46734784 《宋史·地理志》
至元二十八年 1291年 13430322 59848964  
洪武二十六年 1393年 10652870 60545812  
宣统三年 1911年 92699185 341423867 《清史稿·地理志》

    这些数字一般都低于实际人口数,有时相差很大。据专家根据中国各朝代传世资料综合分析估计:12世纪初中国总人口已达1亿,13世纪初超过1亿1千万,17世纪初约1.5亿,18世纪末猛增至3.1亿,1850年达4.3亿。  
    中华文明几千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很低,不足1‰,但某些阶段的年平均增长率可达7~10‰,甚至更高。某些阶段人口大量减少,呈大起大落之势。人口增长有明显的阶段性,各阶段的间隔越来越短,增长幅度越来越大。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是:①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占主要地位,人口中绝大多数是农民,人口的发展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很大,早期尤其如此;②幅员广大、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等有利条件提供了人口增长的基础,而自然灾害频发、耕地有限又抑制了人口增长;③长期存在的封建制度和传统思想一方面鼓励增加人口,另一方面助长杀婴(尤其是女婴)和多妻;④赋役和刑法制度对人口增长基本上起着消极作用;⑤无数次战争造成人口大量减少。  
    重男轻女的观念和生产、赋役对男性的需要,使未成年人口中男性超过正常比例,但成年人口中男性的死亡率高于女性,总人口的性比例高于现代。女性的初婚年龄在公元前逐渐提前,此后的法定年龄是15岁,但实际有大量女子的婚龄晚于此。多妻和无偶同时大量存在,总的趋势是比例逐步降低。妇女丧偶再婚在10世纪前并不少见,此后演变为少数。以核心家庭计,每户平均不足5人,数千年来变化不大。婴幼儿、孕产妇的高死亡率部分抵消了早婚、早育、多育造成的高出生率,加上疾病、战争、灾害、刑罚等造成的大量死亡,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很低。  
    3世纪初以前,人口集中在黄河流域,燕山以南、太行山以东、淮河以北地区,人口密度已近80人/平方公里。此后至10世纪,人口不断南迁,加上长江流域经济开发后的自然增长,南方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在黄河流域安定繁荣时期,又有部分南迁人口回归,北方人口仍多于南方。经过多次反复,至10世纪末,南方人口总数和密度都超过了北方,而且差距越来越大。19世纪南北方人口之比约为7∶3,江苏、浙江、安徽、山东的人口密度居全国前列,其中不少地区超过500人/平方公里。19世纪后半期开始,长江下游人口大量减少,沿海口岸和北方城市的发展,东北、台湾等边远地区的开发,南北方及地区间的差距相对缩小,但分布严重不均衡的现象依然存在。  
    2000多年前华夏族就在黄河流域占据了统治地位,并不断融合或排挤了其他民族,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汉族始终占人口的极大多数。汉族是以农耕为主的民族,一般较少迁徙。但在战乱发生或耕地不足时也会大规模迁移。16世纪前以南迁为主,此后则主要迁向丘陵、山区和边远地区。向西北和北方的迁移一般出于政治、军事目的,由政府强制实行。向海外迁移大多在17世纪后,绝对数量不小,集中在东南沿海若干地区,但占人口总数比例甚低。游牧民族较早退出了黄河流域,分布在西北、蒙古高原和东北,其中一部分迁至中亚、欧洲;一部分不断内迁。内迁的游牧民族大多逐渐融合于汉族,回迁的很少。南方的少数民族以农为主,少数从事渔猎畜牧,大多与不断迁入的汉人合为一体,少部分迁入山区或西南边区。这些迁徙客观上促进了经济开发和文化传播,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进步起了积极作用。
 

 

亚广设计与制作
制作日期:2022年9月17日;修改日期:2023年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