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爆发了战国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长平之战。 公元前262年,秦国发兵攻打韩国的野王(今河南沁阳县),野王守将降秦,使韩国上党郡与韩都之间的通道被切断。上党郡守冯亭火速派使者去赵国求救,愿以上党等十七个城邑降赵,以共同抵御秦国。赵孝成王招平阳君和平原君商议。平阳君觉得:“不如勿受。受之,祸大于所得。”而平原君却认为:“无故得一郡,受之便。”赵王贪图所得,接受了平原君的主张
,并派平原君领兵援助上党。派大将廉颇进军长平,成犄角之势,互相呼应。
公元前260年,秦将王龁攻取上党,上党守军败退到赵国,秦军随即进攻长平。长平之战就此展开。在长平之战结束前,赵国已是唯一能单独与秦军抗衡的国家。 长平在今山西高平县境。老将廉颇深知秦军厉害,采用修筑营垒的战术坚守长平,阻挡秦军的攻势
。两军呈相持状态,秦军不能推进。在这战局胶着之时,秦相应侯用反间计,派奸细以千金贿赂赵国权臣,散布流言,说:廉颇容易对付,他已准备投降,秦国最担心赵奢的儿子赵括为将领兵。自负的赵孝成王果然中计,以为廉颇固守长平而不出战是畏惧秦军,又听到流言,更觉自己的判断非常正确,便撤换了廉颇,准备以赵括代替。蔺相如获知后极力劝阻,他认为将要误大事。赵王不听,坚持派赵括去代替廉颇。赵括的母亲得知赵王要用其子为将,也上书劝阻
。赵王还是不听。秦国听说赵括已取代了廉颇,立即暗中改派武安君白起为将,以王龁为副将,并通令全军:谁若是泄漏了白起为将的消息,立即斩首!

秦军奇兵包抄赵军后路
赵括走马上任,更换了赵国原来的将官,改变了廉颇的战略,下令大举进攻秦军。秦军伪装溃败,同时派出两支部队包抄赵军的后路,转而前后夹击赵军。白起又派五千骑兵攻破赵军原来的阵地,赵军被分割包围,粮道也被切断。赵军被迫原地坚守,等待援救,并向齐国请求粮食支援,齐国置之不理。
 赵军试图突围
战况危急时,秦昭王亲往河北征发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开往长平,投入战争。此举阻断了赵军的救兵和粮饷。赵军被困
四十多天,粮尽援绝,互相残杀,拿人肉充饥。赵括亲自率领一队精兵突围,结果被秦军乱箭射死。赵军全面崩溃,四十万人投降秦军。

秦军将士持弓待战
历史上,赵军的战力并不比秦军差。在战况激烈时,秦国以举国之力与赵军决战,生死一线间。《史记》载,战神白起面对无法再战的赵军,作如下考虑:“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复,非尽杀之,恐为乱。”结果除把240个小孩放归赵国外,其他士卒全部活埋。
关于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现代文人都站在道德高度不以为然。其实战争本质上是政治博弈的终极手段,你死我活,古今一样。现代如此惨烈的结局少见,是因为我们国家由于毛泽东主席的高瞻远瞩,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无数先烈的牺牲打下
了坚实的和平基础;至于世界上,如此结局依然在不断上演,只不过被西方媒体掩盖了。因为幕后的黑手往往是他们。所谓站着说话不腰疼。
其实,从军事角度讲,经长平一战,赵国最优秀的战士被消耗殆尽,秦国已无真正的对手。虽残酷,但极其有效。
战神白起,战力非凡,军事素养一流,见识超群,为秦国扫清统一障碍立下了汗马功劳。最终因对秦王不敬而被赐死。据《史记》载,白起死前说:“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杀。是年公元前257年(秦昭王五十年十一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