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医学的研究表明,气候变化不但会对患有多种疾病的人产生不利的影响,而且,当天气突然变化时,还会使一些健康人出现某些不良症状。现代医疗气象学把气候变化诱发的人体一系列不适症状,称之为“气候变化过敏症”,这是一种相当常见却未受到人们注意的过敏。
气候过敏的临床症状主要有:情绪抑郁,乏力身困、失眠易醒、头痛、易激动、焦虑、食欲不振等等。本病主要是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的。研究者认为,当寒潮袭击,或台风过境,或气温忽降忽升,或出现大风、大雾、阴雨天气等,如在健康人身上出现上述症状,查不出其它原因时,就应想到“气候变化过敏”。倘若每当天气变化时,都出现类似的症状,那么,“气候变化过敏”即可确诊。国外有人研究发现,在普通人群中,约有1/3的人对天气变化敏感,且这种敏感性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如青少年对天气敏感者,约占1/4,成年人则增长为1/3左右,老年人会升至1/2左右,一般女性比男性更敏感,可占总数的一半以上,而男性约为1/4。
引起气候过敏的原因不仅与机体的应激状态有关,还与天气出现变化有关。当天气变化时,气压会出现短暂波动,这种变动作用于人体后可使人体出现功能性症状。天气变化时两个气团的摩擦会产生大量的正离子,人体也可因正离子的作用而自觉不适。
如何降低气候变化过敏的影响?当事人可多关注气象信息,加强自我保健和锻炼,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减轻症状。具体在气候转换时,要及时增减衣服,使自己的身体得到有效保护;饮食方面,要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避免暴饮暴食,使自己的机体处于营养合理的舒适状态,增强对抗气候变化引起不适的能力;平常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透支生命力的行为,可有效抵御气候变化引起的不适。在我国广袤的国土上,东南西北各地气候差异明显,在干燥时段应注意皮肤保养,日常使用润肤品滋养皮肤,减轻干燥症状带来的不适;在潮湿地区,应常保身体干燥,避免因湿冷、湿热侵蚀身体健康;在阴天多于晴天的日子,要多做自己喜欢的事,以对抗不良情绪的影响。最后,积极的人生态度,积极的自我锻炼,是抵御气候变化过敏症的最好方法。
目前,国外一些医疗部门已把医学气象预报作为指导患者采取有关预防措施的依据。德国气象学家根据高低压中心的形成和冷热周期的变化,将不同的天气分为若干类型。而医学家们又将每一种类型的天气变化与人体某些好发病症有机地相互联系起来,每天通过广播电台发布天气预报的同时,照例发布别具一格的“健康预报”经常提醒某些人在天气即将发生变化期间,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严加防范,以防因天气突然变化而带来的意外。这项“健康预报”对保健防病有积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