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陵寝

 

今天是:

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陵寝

 

范围:明清皇陵(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十三陵、明孝陵、沈阳故宫、盛京三陵)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明陵概况: 
    明清时代(公元1368~1911年)是陵寝建设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对陵寝制度作了重大改革。他将地上的封土堆由以前的覆斗式方形改为圆形或长圆形,又取消寝宫,并扩大了祭殿建筑。清代沿袭明代制度,更加注重陵园与周围山川形胜的结合,注重按所葬人辈分排列顺序,还形成了帝后妃陵寝的配套序列,在祭祀制度上也更加完善、合理。 
    明朝,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政权,建元洪武(1368),到崇祯十七年(1644)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统治时间277年,其间经历了16位皇帝。其中,除惠帝朱允炆因“靖难之役”,下落不明,没有营建陵园外,其余15帝,都依帝制建造了陵园。 
    太祖朱元璋死后埋葬在南京钟山脚下,称孝陵;景帝朱祁钰,因英宗复辟遇害,初以王礼葬北京西郊金山,成化年间恢复帝号,又将王坟稍扩其制,改为帝陵,世称景泰帝陵。其余的13位皇帝均葬于北京昌平县境的天寿山一带,通称明十三陵。 
    此外,明代还有生前没有当过皇帝,死后被追尊为帝的,也营建了陵园。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朱世珍),被追尊为仁祖淳皇帝,就安徽凤阳原墓建为皇陵;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被追尊为熙祖裕皇帝;曾祖父朱四九,被追尊为懿祖恒皇帝;高祖父朱百六,被追尊为德祖玄皇帝;因德、懿二祖葬址不详,遂就江苏盱眙熙祖原葬处建陵葬三祖帝后衣冠,陵名祖陵;嘉靖皇帝朱厚熜的父亲朱祐杬,原为兴献王,朱厚熜入继大统后,追尊其父为睿宗献皇帝,将湖北钟祥原王坟扩建为显陵。 
清陵概况:
    满族人建立的清朝(1644-1911)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自清太祖努尔哈赤开基至辛亥革命后宣统皇帝退位,共历经12帝,统治295年。清代帝王陵寝,从建陵年代和地理位置,可分为清初关外三陵、清东陵和清西陵三个陵区。清东陵和西陵的陵墓从规划建制到建筑造型均仿照明朝,采用集中陵区的手法,安排总入口,从正红门开端,经统一的神道石像生、碑亭及华表,然后分达各陵区。其布局顺序为:五孔石券桥、牌楼、碑亭、三孔券桥,大月台、宫门、隆恩殿及左右配殿,而后为石平桥、月台、琉璃门、五供、方城(上立明楼)、月牙城、宝城、宝顶。皇帝、皇后、亲王、公主、嫔妃的陵制级别相当严格,形成了一套程式化的规则。 
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
    2000年,在第2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作为中国明清皇陵寝文化遗产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明显陵:明显陵位于湖北省钟祥市城东7.5公里纯德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亲恭睿皇帝和母亲章圣皇太后的合葬墓,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陵墓面积1.83平方公里,是我国中南地区唯一的一座明代帝王陵墓,是我国明代帝陵中最大的单体陵墓。其“一陵两冢”的陵寝结构,为历代帝王陵墓中绝无仅有。 
    清东陵: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西北三十公里处的马兰峪,界于京津、唐山、承德之中。西距北京一百五十公里,南距唐山一百公里,北距承德一百公里。陵园大小建筑580座。清东陵是葬有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和同治五个清朝皇帝,再加上孝庄、慈禧和香妃等 161人的大陵园。清东陵堪称是清朝遗留的中国文化瑰宝。 
    清西陵: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十五公里的永宁山下,在北京西南方120公里,是清代帝王陵寝之一,与河北省遵化县东陵东西相对而称西陵。这里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位皇帝及他们的后妃、王爷、公主、阿哥等七十六人。共有陵寝十四座,还在配属建筑行宫、永福寺,这里风景秀丽,环境幽雅,规模宏大,体系完整,是一处典型的清代古建筑群。
十三陵、明孝陵:
    2003年,在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北京十三陵和南京明孝陵作为中国明清皇陵寝的第一次扩展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神道石像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县天寿山下方圆4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上。从公元1409年营建第一座陵园——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到清朝初年(1644——1660年)营建最后一陵崇祯帝思陵,其间跨时200余年。陵寝建筑具有规模宏大、体系完备和保存较为完整的特点。 整个陵区原来都有陵墙,正门开在南端,蟒山、虎峪巍峨两侧,好似一龙一虎踞守大门。十三陵以地面建筑宏伟的长陵和已发掘的地下宫殿定陵最为著名。这十三处明代皇帝陵墓葬有成祖(长陵)、仁宗(献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宪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穆宗(昭陵)、神宗(定陵)、光宗(庆陵)、熹宗(德陵)、毅宗(思宗)等。

地 宫

    陵寝地宫内埋葬着明朝迁都北京后的13位皇帝以及他们的皇后和殉葬妃子。除了皇帝陵外,十三陵的陵区内还建有明朝的妃子坟七座和太监墓一座。并曾建有行宫、工部厂、时陟殿、圣迹亭、九龙池、十口城垣等附属建筑,无论从建筑角度还是其象征的封建王朝关系,其地位都很尊贵并且蒙着神秘的面纱。
位于南京的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和皇后马氏合葬的陵寝,迄今已近700年历史。这座地位尊崇的陵园位于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据说是朱元璋自选的“寿宅之所”。 
    陵园当初北起钟山,南至孝陵卫,东起灵谷寺,西至城墙,陵垣周长达22.5公里。当时陵垣封山锢水,内则遍植松柏,放养驯鹿达数千头。现存的仅为陵园最后部分。其总体布局分为两部分:一是导引建筑的神道,道上立有石兽、石人;二是陵寝主体建筑,即是朱元璋葬地。门内四方城有朱棣为其父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它是我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 
    明孝陵布局宏伟,规制严谨,但它的地面木结构建筑大多毁于1853年清军与太平军之战,现存下马坊、碑亭、石兽、望柱、翁仲石人、“ 治隆唐宋”碑殿、四方城和宝城等古迹, 纵深2.62公里, 当年围绕的红墙22.5公里现存遗迹,尚可窥见皇家陵园的气势规模和我国古代建筑雕刻艺术的高度成就。 
    过碑亭折向西北行约百米,是孝陵神道石刻。明孝陵的神道石刻是我国帝王陵中唯一不呈直线而是转弯的,西北向的一段现名“石象路”,长618米,沿途依次布置着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六种石兽共24只,这段神道石刻是明孝陵地面建筑中保存最完整的艺术精品,据推算,当年仅制作其中一只大石象的石材就重达80吨。 
    石象路尽头,神道折向正北,是第二段神道石刻,现名“翁仲路”,长250米,沿途依次布置一对白石望柱,两对武将,两对文臣。望柱高6.25米,柱与基座横断面俱作六棱形,顶端作圆柱形冠,柱身浮雕云气纹,柱头浮雕云龙纹。两对武将,一对无须,一对有须,身穿甲胄,手执金吾,腰佩宝剑。两对文臣,也是一对有须,一对无须,头戴朝冠,手秉朝笏。 
    这些石人统称“翁仲”。相传秦代有位大将,名叫阮翁仲,此人身高体壮,力大无比,曾驻守临洮,因防范匈奴有功,死后,秦始皇为他在咸阳宫的司马门外铸了铜像。后来,人们便将铜像、石像之人统称为“翁仲”。孝陵神道上的翁仲,是明朝帝王驾前文武百官的象征。 
    明孝陵神道最大的特色,在于人工建设与自然形势的完美结合,完全依山势地形作蜿蜒曲折的布置,在每一段落上,安放石象用来控制其空间,石兽或蹲或立,姿态交替,配以苍天远山,形成一派严肃静穆的气氛,这是孝陵神道在布置上的成功,在历代帝王陵墓建筑中是前所未有的。 
    神道石刻造型厚重简朴,以形体高大取胜,雕刻技法上注重写实,寓巧于拙,线条圆润流畅,细微处精雕细琢,融整体宏大与局部精细为一体,代表了明初石雕艺术的最高水平。 
    明孝陵的神道、祭享区和内宫区三殿式布置方式成为后来北京十三陵的样板,只不过是明十三陵的神道合而为一,由十三座皇帝陵共用,但每座陵分设另两区则与明孝陵大同小异,因此可以认为明孝陵开创了明清500年间皇家陵寝形制的先河。 
沈阳故宫:
    2004年6月,在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沈阳故宫作为中国明清皇宫和皇家陵寝的第二次扩展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清初皇宫。原名盛京宫阙,后称奉天行宫。在辽宁省沈阳市旧城中心。占地面积 6万平方米,有建筑90余所,300余间,是中国现存仅次于北京故宫的最完整的皇宫建筑。在建筑艺术上承袭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集汉、满、蒙族建筑艺术为一体,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沈阳故宫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明天启五年,1625), 建成于清崇德元年(明崇祯九年,1637)。 清顺治元年(1644),清政权移都北京后,成为“陪都宫殿”。从康熙十年(1671)到道光九年(1829)间,清朝皇帝11次东巡祭祖谒陵曾驻跸于此,并有所扩建。清朝灭亡后,被辟为博物馆,是中国较早的博物馆之一。
盛京三陵:
    2004年6月,在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盛京三陵作为中国明清皇宫和皇家陵寝的第二次扩展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盛京三陵是指早期的清朝皇家陵寝——福陵、昭陵和永陵。福陵于1629年建成,又称东陵,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区东北部丘陵地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墓。昭陵始建于1643年,位于沈阳城北5公里处,那里埋葬着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和皇后。永陵是清朝皇帝的祖陵,位于辽宁省新宾县城西21公里处,始建于清朝建政前的1598年。

 

亚广设计与制作
编写日期:2004年8月18日;修改日期:2015年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