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本网站
 
首 页>>中国古代印章
 

中国古代印章

    中国古代印章包括古玺印和文人篆刻两部分。玺印篆刻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民族艺术样式。玺印脱胎于抑印纹饰、图案的印模,在商周之际出现了青铜玺印的雏形,根据遗物和历史记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已成型。起初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玺印的功能进一步扩大,除作为个人的凭证外,成为当权者权益的法物,作为官署、官吏执政的权力象征而广泛使用。
    在秦以前官私印均可称“玺”。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玺”大多是战国古玺。这些古玺的许多文字,现在我们都不认识了。一般朱文古玺大都配上宽边。印文笔划细如毫发,都出于铸造。白文古玺大多加边栏,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文字有铸有凿。官玺的印文内容除“司马”、“司徒”等名称外,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内容还刻有吉语和生动的图案。秦以后,玺被专指皇帝、帝后、诸侯王用印,其他官吏称印。唐代以后,帝后用印又称“宝”。而“印”,作为官、私均用的名称而沿用至今。
    从十六世纪的明代开始,印章艺术又和文人书画相结合,出现了明清两代璀璨瑰异、流派纷呈的文人篆刻艺术,可谓历史悠久。各式具有民族特色的印章图案极其鲜明地反映了各个历史阶段不同的中国文化,锁住了中国的历史。
一、中国古代玺印文字书体简解

古玺文字 小篆 缪篆 鸟虫书体 悬针篆 楷书 九叠篆

古玺文字主要指战国古文,其文字结构变化较大,体势错综参差。

见于秦印及部分汉印。印文渐趋规整,方圆相济,富有天趣。

汉代官私印所用书体,在小篆的基础上增减笔画,屈曲缠绕,填满印面。

篆书的变体,在笔画中表现出鸟、鱼、虫的形体。

文字体势上密下疏,竖笔引长下垂出锋,细如悬针,偶见于魏晋时期私印。

汉晋印中偶见,宋元私印常用楷书入印。

隋唐以后官印印文笔画渐多曲叠,称为九叠篆,沿用至金、元、明、清时期。


春安君

焦得

广陵王玺

武意

宣成公章

商七(押)

平定县印

二、印章术语简解
玺:印章名称之一。在秦以前官私印均可称“玺”。秦以后,专指皇帝、帝后、诸侯王用印,其他官吏称印。唐代以后,帝后用印又称“宝”。
官印:官印是古代任命官爵时授予的凭信。官职高低不同,其官印之印材、形制也不同。历代官印形制均各有特点,秦汉官印多为方寸大小(汉制寸为2.3厘米),印文有出于凿、铸、琢三种。隋唐官印印面加大,改用朱文。北宋官印印背皆有年款。金、元、明、清官印篆书多用九叠篆。各朝官印钮式也多有不同。
私印:私印是古代个人身份的凭信。视作用之不同可分为姓名印、表字印、别号印,广义的私印还包括斋馆印、吉语印、肖形印、书简印、成语印、收藏鉴赏印等。
朱文、白文:印章上文字凸起,钤盖在纸上后印文呈白地红字的,称为“朱文”,又称“阳文”;反之,则称“白文”,也称“阴文”。

图形印:图形印是私印中的特殊品类。印面刻有人物、鸟兽、车骑、建筑物及四灵图形。流行于战国及汉晋时期,以汉代为最多。其功能主要在于取吉祈祥,兼有作为印模和征信的意义。
烙马印:指专供烙印于马,作为标识的戳记,印文及形式类似印章,是古玺印的独特品类。


王逐(四灵印)

印钮:古代玺印上端一般都有钮,并有穿孔,以供捏手和穿系。印钮常见有鼻钮、瓦钮及复斗、螭、龟、驼、马等钮式。钮式是区别官印等级的标志之一。私印钮式更为繁复多样,极具装饰性。
印款:是印章背、侧面镌刻的文字,隋唐宋元时期多为年款、释文等,明清时代边款内容丰富,叙述作印的缘起、时间,或与印作有关的其他文字说明,或诗词、论印文字等,成为印章艺术的构成部分。
封泥:指古代封缄简牍文书或货物并抑捺印文的泥团,又称“泥封”。战国至魏晋时期公私文书多写于竹、木简上,以绳捆缚简牍后,将绳端置于刻有横槽的检木内,加以封泥,作为信验。南北朝时期,封泥之制渐衰。

   



亚广设计与制作

编引日期:2012年5月22日;修改日期:2020年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