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的独特创造。它告诉人们太阳移到黄道上二十四个具有季节意义的位置的日期,几千年来对中国农牧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淮南子•天文训》
(公元前140年左右)中,就有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其名称和顺序都同现今通行的基本一致。
二十四节气的安排决定于太阳。西周和春秋时期以圭表测日影的方法定出冬至和夏至的时刻。后来,将一回归年的长度等分成24份,从冬至开始,等间隔地依次相间安排各个节气。但这种方法有一个问题。因为一个朔望月的时间不一定与两个节气的时间相等,所以要进行置闰,这一原则沿用了一千多年。
北齐(550~577)张子信发现太阳视运动不均匀现象(因为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的)。隋仁寿四年(604),刘焯在《皇极历》中根据这种不均匀现象对二十四节气提出改革,将周天等分成24份,太阳移行到每一分点时就是某一节气的时刻。这样安排的节气间隔不均匀,这一方法主要在历法计算中使用。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公历中的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一两天。
二十四节气自诞生起,几千年来成了中国各地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至今仍在农业生产中起一定的作用。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具体就是: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