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 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人。出身贵族,年轻时博闻强记,善于辞令,很得楚怀王的信任,曾任左徒等职。主张对外联齐抗秦,对内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以国富强。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和谗害。在政治斗争中,他先是被怀王疏远,顷襄王继位后又被放逐到沅、湘一带。当时,楚国内政不修,不断遭受强秦的侵略,兵败地削。屈原痛心于国势日益危迫,自己的理想又无法实现,满怀忧郁和悲愤,竟自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有巨大成就的诗人。他留存下来的作品,多数研究者认为有《离骚》、《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天问》、《招魂》、《卜居》、《渔父》等,共二十五篇。这些诗篇,揭露了统治集团的腐朽和罪恶,表现了作者进步的政治理想、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和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屈原诗采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采华丽,富有浪漫主义精神。屈原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发展了“楚辞”这一新的诗歌样式,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对古代诗歌的发展,有很大的推进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