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南部,太湖之滨,历史悠久。早在六、七千年以前,中华原始居民就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相传在商代末期,中原周族首领古公亶父的长子泰伯和次子仲雍,为了让贤而南来太湖流域,同这里的土著居民相结合,建立了一个弹丸之国,名曰勾吴。传至春秋时期,吴国崛起争霸。吴王阖闾命大臣伍子胥在此筑起周长四十七华里的大城,这就是长江下游最古老的姑苏城。是年公元前514年,至今已有二千五百三十八年。直至现在,苏州中心城区依然保存着春秋时代的基本格局:城墙外,护城河环绕;水陆城楼,雄伟壮观。城墙内,前街后河,水陆并行;粉墙黛瓦,临水而筑;小桥流水,曲折婉转;文物古迹,星罗棋布;古典园林,蔚为奇观。

迷蒙太湖
苏州山水以秀美著称。浩淼三万六千顷的太湖,密布如天上群星的湖荡,纵横交织成网的河流,构成了江南特有的“水乡泽国”。天目山余脉迤逦向东延伸,七十二峰浮沉于太湖之中,碧波黛山相映成趣,滋养着文人墨客的心,造就了艺术园地的吴门画派,画出了著称于世的人间天堂。广袤八千四百多平方公里的区域,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宜人,山上花果品种繁多,湖中水族风味别具,田野庄稼,物产富饶,成为美丽富饶的长江金三角中的一颗璀灿夺目的江南明珠。
《姑苏繁华图》绘尽清代苏州繁华
苏州,历来是人文荟萃之乡,文化繁荣之地。从春秋到现代,名家辈出。祖籍和寓居苏州的,有胸怀雄才韬略,忠心报国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有一代文坛泰斗,流传古今中外的大诗人、书画家、史学家、经学家、文学家、文艺家、戏曲家;还有巧夺天工,蜚声海内外的冶炼、铸造、建筑、造园、雕塑等大师巨匠,他们都在苏州留下了不少珍贵文物和趣闻轶事。明清以后,苏州的文学、经学、医学和其它科学也极为发达,吴门画派、昆剧、评弹等文坛艺术都发祥于此,真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苏州,“风物雄丽为东南之冠”,在历史上就比较繁华。自隋代修拓江南运河伊始,苏州就成为北上江、淮,南下嘉、浙的重要交通枢纽,成为“江南一大都会”。苏州早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盛名。苏州的丝绸、织锦、缂丝、苏绣、苏扇、苏灯、玉雕、年画等等民间工艺,也早已名扬四海,“苏湖熟,天下足”;“日产万绸,衣被天下”。古人的这些绝唱,充分反映了当时苏州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程度及其重要地位。随着生产的发展,商业也日益繁荣。明代唐寅在《阊门即事》诗中写道:“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又擅雄,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它把当时姑苏的繁华景象刻划得入木三分。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的古典园林天下闻名。它起始于春秋,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朝,兴盛于明朝。园林面积大小不一,但造园艺术极为讲究,布局结构变化万千,构思精巧细致,亭、台、楼、阁、水、石、花、木等元素被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苏州园林完美融合了建筑、自然、人文之美,可赏、可游、可居,是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创造,体现了“居闹市而近自然”的美好愿望,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和内涵。

拙政园雪景
苏州,素享“人间天堂”之美誉。这决非人们的溢美之词,而是由她的优越的地理环境,优美的天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渊源,稀世的文物古迹,丰富的物产资源,精湛的民间艺术,发达的经济和文化等诸多因素,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而得名。
苏州自古交通便利。到了现代,特别是解放以后,苏州市的交通运输业更为发达,包括铁路、航空、水运和公路。沪宁铁路穿越东西,西有硕放机场,可与远方直接通航。全市内河航道达2870余公里,陆路交通四通八达,公路已达1247.6公里。各县城和乡镇之间,都有公路支线和河道相联,水陆交通极为便利,人民极其勤劳,引来世界的关注,成为现代工业发展的重地,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苏州优越的地理环境。不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同时她如诗如画的湖光山色,成为真正的人间天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