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寿山田黄那种只有吃到坑头水才有田黄石的唯一性不同,老挝田黄来源复杂,导致品质差距很大。但多来源也有好处,就是品种似乎比寿山田黄还多。
先就质地来说。常见的老挝田黄,质地细腻,几乎不裂。普通者,如寿山牛蛋,肉不透明;优良者,肉细腻,从微透明至透明;优异者,肉有冻感且透明;极优异者,肉呈结晶状且透明。光泽,有内敛如和田玉般温润者,也有抛光后如玻璃般亮丽者,林林总总,不一而论。优质的老挝田黄,油性还很足,用其创作的作品抛光后,把玩片刻,就会油润有余,并能长久保持。
再就纹理来说。与许多寿山田黄作品都有红筋格(早年这一特征常见,后来寿山田黄原石越挖越小,高品质的原石也越来越少,这一特征就不那么明显了)和萝卜丝纹不同,绝大部分老挝田黄没有红筋格和萝卜丝纹。其实没有红筋格并不说明品质差,反而说明石头没有裂纹。老挝田黄少裂纹实为一大优点。但有趣的是老挝田黄也有有红筋格的个体,只是红筋格较少。老挝田黄也有有纹理的品种,但大部分纹理分布杂乱,如本文文前展示的古兽钮章纹理就有些杂乱,可这并不是说没有纹理规则分布的个体,还真有,且纹理的种类更丰富。有单条并行的直纹、有透明感十足的水晶纹、有如白萝卜被刨去外皮所呈现如网状的萝卜丝纹,还有如鱼鳞片片排列的鱼鳞纹。直纹、水晶纹在老挝北部黄中见得较多,一般为粗纹,也有细纹,有长纹和短纹之别,规则分布地话很漂亮;至于萝卜丝纹的品种很少见,但并不是没有。萝卜丝纹呈网眼状,网眼有大有小,有在石头一块区域分布,也有在石头表面分布,还有与寿山田黄完全相同的内外整石分布。此种纹理在老挝南部黄和老挝北部黄中均存在。至于鱼鳞纹,那是种如细小鱼鳞排列的规则纹理,看上去均匀分布在老挝田黄石表面,极少见。纹理中,还有一类呈棉状,为白色,漂浮在色彩黄润的肉色中。
就外皮来说,带皮的老挝田黄可根据皮相作大概的区分。我看到的皮有多种:花皮、黄皮、乌鸦皮、蛤蟆皮、白皮和难得一见的橘红皮。皮相与老挝田黄石的肉(被皮包裹的老挝田黄石本体)有一定的关系,也有迷惑性。常常皮相细腻漂亮,但切出来色块错杂。有段时间网上有许多乌鸦皮老挝田黄原石被切开后售卖,我注意了下,全是红红白白的,纯色的几乎没有。归结起来,看外皮,以色正、色纯,细腻老结者为佳。

乌鸦皮山楂红老挝田黄冻素章
花皮:即皮色错杂,看上去较松的外皮,常出现在老挝蛋上。
黄皮:颜色单一,有深黄、淡黄、棕黄、暗黄之别,但其与裹着的老挝田黄石本体颜色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长久埋在带水的黄泥中,各种类型的老挝田黄石种都会裹上黄皮。

深黄皮老挝田黄原石(田料)
乌鸦皮:色灰黑,皮色与乌鸦翎毛本色相仿。在实际的品种石中,皮色纯灰黑的很少。若细腻,则所包裹的肉质量也会不差。常见的乌鸦皮原石,皮色基调为黑灰色,但常缀有黑斑、黑点、淡黄斑、淡黄点。

乌鸦皮原石(田料)
蛤蟆皮:其皮色与中华蟾蜍(俗称癞蛤蟆)背皮相似。也有人认为蛤蟆皮只是乌鸦皮的一种,其实是单独的一个门类。区别在于乌鸦皮以灰黑色为基调,而蛤蟆皮以棕黄色为基调。

野外深色土壤背景下的中华蟾蜍

野外土黄色土壤背景下的中华蟾蜍
需要指出的是,中华蟾蜍的皮色其实能保护它隐藏在环境中与环境融为一体,具有调整的能力。所以环境土色泛黄,中华蟾蜍皮色就为明显的棕黄色;若土中腐殖质多,土质泛黑,中华蟾蜍的皮色就会棕黄中偏黑,为保护自己使然。

蛤蟆皮老挝田黄原石(田料)
老挝田黄各种皮色、肉色,命名均以自然中常见的物种为参照,这是借鉴了寿山田黄品种的命名方式,方便认知。但自然中就是同一品种的东西,在不同地域、环境;不同时间,颜色也会有细微差别,老挝田黄只能取其类似,而不可能完全相同。这点在下面讲到的老挝田黄肉色类比于自然物命名时也是如此。
白皮:在老挝田黄中是一个大类,该品种的丰富程度超过寿山田黄。其特征是在老挝田黄石胚上裹有一层白皮。有三种类型:第一类在矿石形成阶段就已形成,可以认为是先天性的矿石。表现为在厚的白色印石外壳内裹着黄或红的内核;第二种是原石表面完整地裹有一层白色石皮;第三种是原石表面稀疏地裹有白色石皮,这层白皮无法将原石全部包裹起来,这类常被称为银包金。第二、三种是后天形成的。是原石脱离母矿后经过流水搬运,先被埋入基质,完成理化反应黄化,后经过地质变迁,再被砂石淹埋后慢慢形成的。时间短则白皮稀疏;时间长则满石包裹。

白皮老挝田黄原石
橘红皮:这是类极少见的品种。反正在网上老挝田黄原石尚多见时,我只见到过几块,数量以个位数计。这类品种外皮为橘红色,均匀且单一,细腻,皮层较薄。

橘红皮老挝田黄原石
老挝田黄按肉色不同,现见到的纯色有四大类,分别是老挝黄田、老挝白田、老挝灰田(灰色极深可看作黑田)和老挝红田。另有两色或多色复合的,如一半白一半黄的金银田,红、灰、黄多色复合的五彩田(色块大而规范,与老挝蛋的颜色错杂不同)。
老挝黄田:老挝黄田的颜色以老黄、橘皮黄、麦芽黄为主,黄金黄、枇杷黄、鸡油黄、桂花黄、熟栗黄都能见到,就是较少见,但颜色很正。至于番薯黄,即颜色,质感如山芋外皮的老挝田黄石,有,但极少被关注。主要是现在尚属老挝田黄赏玩早期,品质好的个体数量尚多,这种差的就入不了玩家法眼了。估计应该有一定数量。
老挝白田:色白中带黄。常见如荔枝肉般的白色品种,称荔枝白。其质细腻,一般微透明,也有透明度高的品种。

老挝白田原石
在老挝白田中,有两类比较特殊,即带萝卜丝纹和金包银。一般老挝白田是没有萝卜丝纹的,但万事没有绝对,只是非常少见;另一类也是少见的,即在老挝白田外裹有一层黄色的皮,俗称金包银。现在该品种有实物(据说寿山田黄中也有该品种且稀见),但很少。我见到的一般黄白对比并不分明。

金包银老挝田黄随形素章
上所示金包银老挝田黄素章其实为双层皮,外乌鸦皮,内黄皮。该料是老挝北部黄。是先以独石状态被埋入基质中,随着成色离子渗入逐步黄化,导致黄白过渡十分自然,最终外裹黄皮后又被埋入黑色基质中裹上黑皮。只不过黑皮的形成时间相对较短,尚未完全石化。
其实在老挝北部黄中还有黄皮和白肉界限分明的金包银品种,其形成更可能是原矿石被埋入黄土中裹上的石皮,不能完全作为老挝田黄看待。至于老挝南部的田料中,也有金包银品种发现,质量不错,只是更稀少。
老挝灰田:该品种除极个别外基本不透明。颜色从淡灰、深灰,到灰黑(包括黑色)均有。现见到的多较大,重在五百克以上,据此估计该品种在老挝田黄产地有一定储量,只是因为品质原因没有引起重视。该品种内有冻地者,只是非常少见;还有极稀罕的品种金裹灰。金裹灰是在灰色冻地外裹有黄色的肉和皮的老挝田黄,该稀罕品为老挝田黄独有。
老挝红田:与红皮老挝田黄稀少不同,老挝红田却常见,其数量超过老挝白田和灰田,这应该与老挝田黄母矿石老挝石多红色品种有关。不同的是老挝红田颜色稳定,这点与老挝石红色品种不同。虽然老挝红田数量不少,但红色均匀的老挝田却很少,有一定透光性的更少。按红色类型来分,有橘皮红田、玫瑰色红田、西瓜红色红田和山楂红色红田。质地上,有如豆沙感的,糯米质感的及冻地、结晶地许多区别。老挝红田中,裹有外皮,肉色纯粹的品种价值极高,用其加工成的作品往往特别引人瞩目。外皮有四种,分别为红皮、黄皮、黑皮、白皮。红皮极稀罕,皮色与肉色相同,为橘皮红色。所谓橘皮红,其色与桔子中的红皮品种色相同,如苏州东山的料红桔。黄皮、黑皮、白皮均少见。黄皮与红肉搭配,颜色对比鲜明,创作的薄意作品视觉效果好,只是数量很少。若石商遇到,常常请名家刻制,售价也高。黑皮,即乌鸦皮包裹的老挝红田数量也不多,原因是乌鸦皮包裹的往往是红白交杂的肉,纯净的极少。相对较多地是由白皮包裹的红田。这类料与黄皮料相同,因其皮、肉色对比鲜明,是创作顶级薄意作品的好材料。但这类料碰到要靠机会,往往一小批一起出现,估计是在同一环境中挖到一批,石商碰到往往会请名家雕刻。
上等的老挝田黄极具观赏性,从外到内都透出美感,以至于面世不久就有伪造品出现。常见的有:
一、冒充。就是把其它黄色石种当作老挝田黄来卖;
二、泡色。造假者将老挝山料用黄药水浸泡,充当老挝田黄卖。据说一两千元的山料泡色后可以卖到好几万甚至更多。
三、做皮。如做乌鸦皮、银包金。市面上做皮技术可以做到以假乱真。在做皮这一行,乌鸦皮是造假商人最喜欢的石种。我想这有两点:其一、乌鸦皮做皮技术已很成熟;其二、现能见到的老挝乌鸦皮其肉优异者很少,一般与寿山牛蛋相仿,所以做假成本风险极小。但做人工皮并不都是造假,也有为了更好体现作品意境而特意为之。从现在的情况看,这在老挝黄田印章薄意作品中用得多些,一般选取的石胚质量较好,所以还是有价值的。对规整印章而言,因无皮,表面的薄意雕颜色与肉相同,意境难以体现;若加了人工皮就能解决这个问题。现能见到的有黄皮、白皮和黑皮。人工黄皮有极细腻者,工艺不详。常见的用放大镜看有细密的泡点组成,估计为高分子化合物涂料。人工白皮作品上油粗看与真品无疑,但若脱油细看,则人工痕迹一目了然。这点只要与真品一对照就能确定。其实若碰到就皮创作的满包皮薄意章作品,若章形规整,就能判定为人工皮作品。因为自然界无法生成规规整整的老挝田黄原石!但若为椭圆章则是有可能的,只是可能性极小,可忽略不计。
下面结合实物对上述内容分常品(常规品种)、异品(特有品种)和外皮三章进行更进一步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