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我所知,老挝南部田黄的生成过程与寿山田黄相同;而大部分老挝北部黄的生成过程与寿山田黄有一定差异,小部分相同。所以大部分老挝南部田黄原石和小部分老挝北部黄原石有外皮包裹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这样,有外皮的老挝田黄实物就更易被认定,这点与寿山田黄相同。
第一节:综述
虽然老挝南部田黄和老挝北部黄制成印章高度相似,但它们的原石差异还是很大的。先看一下老挝南部田黄。

老挝南部田黄红心籽料原石
从照片可推断,该原石原为卵型,封皮完整,外皮很是漂亮。下面看一下老挝北部黄的原石。

橘皮黄老挝北部黄原石
两者一对比,老挝南部田黄石是经过流水搬运,在河床内碰撞磨去棱角,然后再被裹上外皮;而老挝北部黄则没有这个过程。它棱角分明,主要是开采所得。它一般没有外皮,即使有,与老挝南部田黄石的整石包裹也不同。再以这两块原石外皮比较。

老挝南部田黄红心籽料横切面(可点开链接看放大照片)

橘皮黄老挝北部黄外皮(黑皮,可点开链接看放大照片)
从这一对比可以看到:老挝南部田黄石的外皮一般为满石包裹;而老挝北部黄一般没有外皮,即使有,常常为单面,且外皮的质量与老挝南部田黄无法比。老挝南部田黄的外皮常有一定厚度,优质的外皮石化甚至结晶化,这为雕刻师借外皮进行薄意雕刻创作提供了条件;而老挝北部黄则鲜有完整外皮,更不用说有上佳的外皮了。所以在本章中,主要以带皮的老挝南部田黄为介绍对象。
因老挝田黄被发现得很晚,对类似田黄的印章石尽可能留皮已得到许多人的认同,所以雕刻师在创作时,常常有意保留外皮,这就使得现在能看到一定数量保留了天然外皮的老挝田黄作品。颇有洋洋大观之感。故特立一章介绍。
第二节:外皮类别
对老挝田黄,从外皮的颜色上可分为黄皮,白皮,黑皮,红皮,双层皮(原石有三层皮的实物,但作品我仅看到二层皮的)。其中黄皮,从淡黄到深黄均有,以深黄为少见。白皮,从很薄,常常不能满石包裹的稀皮,到较厚,全石包裹;从皮层透明、半透明状到不透明,甚至如瓷白色;黑皮,从稀稀疏疏几处,到满石包裹。从保留外皮的方式来讲,有对整块原石进行雕刻创作和将原石切章,仅保留部分外皮两种,其中根据外皮的厚度,对整块原石外皮雕刻又可分为薄意雕和浮雕两类。上述这些在老挝田黄作品中,都有对应的实物。下面就结合实物详细介绍。
第三节:原石外皮雕刻创作
一、黄皮
黄皮即原石外表被一层黄色的外皮所包裹。它与山中土埋的印章独石不同。其生成经历了长久的潮湿环境,外皮致密,已石化,且与原石本体紧密结合,但相互混合渗透的结合层又较薄,既牢固,又皮肉分明,非常适合薄意创作。
二、白皮
白皮品种是个大类。包括银裹金田黄、银裹灰田和银裹红田。既有稀疏挂白皮的;也有整石裹厚白皮的。这些外皮是各类老挝田黄长期浸入白砂石中形成的。时间长到这些外皮已石化甚至结晶化的程度,非常牢固。有些外皮与老挝田黄本体相嵌合,有一定厚度,可进行浮雕创作。白皮与各类老挝田黄本体有较好的颜色差异,用来进行薄意创作,效果特佳。下面对这些品种具体介绍:
1.银裹金
虽然在寿山田黄中,银包金也是个大类,但老挝田黄中的银包金品类更多更全。
对银包金,是指在老挝田黄石胚外包有白色石皮的品种。一般满坯包裹被称为白皮,这类品种外皮一般较厚;外包皮层较薄且稀疏的称为稀皮,这类是老挝田黄银包金品种的主要形态。银包金的成因是老挝田黄石胚被含水砂石淹埋后,砂中析出物沉积在石胚外表,逐渐形成外皮所致。根据这一成因,可人工制作银包金,粗看颇可以假乱真,但经不起细看,主要是天然的银包金,外皮因形成岁月久远,白皮已石化或结晶化,白皮甚至渗入石胚,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假的无法模仿。老挝田黄银包金品种,石胚涵盖所有的老挝单色品种,这点为独一份。也就是说老挝黄田、灰田、红田均有对应的银包金品种;就是老挝白田,也有外表裹一层白皮的个体,只是颜色与本体相近,不容易察觉而已。这点很是神奇。老挝田黄银包金外皮一般呈半透明至透明状,如荔枝肉般一层,这类常见,但不是唯一的种类。另有一类少见,我仅在石胚为红田的品种中看到:其皮层如白瓷般白而润。这类品种为一批,估计其成材地点比较特殊。因特殊,石商往往请成名雕刻师刻制,而雕刻师也不以应景之作来对待。我看过的几个作品都富有含义。

银包金老挝田黄原石(稀皮,橘皮黄内芯)
三、黑皮
黑皮是老挝田黄石因地质变迁被埋人腐植质丰富的黑色介质中,经长期吸附,黑色沁入原石表皮而形成。其皮层往往不厚,已石化;历史长的黑皮,甚至有结晶化的可能。自然的黑皮常呈深黑灰色,形成时间稍短的黑皮,常有淡黄色斑点。黑皮包裹的老挝田黄本体,有黄色田黄和红田,但笔者未见过灰田和白田。从现在情况看,老挝田黄的黑皮品种,内部本体的质量一般。内部为老挝黄田的,常有黄化不彻底的现象;内部为纯粹红田的较少见,常见红白交杂者。
与寿山田黄不同,带外皮的老挝田黄初始石来源宽泛,其中有部分石质不透,但实属难遇的品种,加工后的作品有独特的韵味。这类品种主要有二类:黄皮红肉,白皮红肉和牛角冻质地。其中黄皮红肉品种需皮肉对比鲜明,肉色红的均匀,这样原石的薄意作品刻画对比强烈,薄意意境能得到很好体现。现实中,这一类优质的原石很少见,属于稀少品;第二类白皮红肉。这类品种生成不易,要求肉色均匀红润。其白皮有两种类型,一种为白色结晶半透明皮,另一类为瓷白色结晶皮。从作品效果上来看,后者更好。后者,现在能看到的似乎来自同一地方,为集中出现的类型,甚为稀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