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石难觅。那怎样的老挝田黄才算好石?因对老挝田黄尚无专著论述,我是这样认为的:
第一节、石质需细腻
不论原石还是成品,好的老挝田黄石质必须细腻才耐看,耐雕。就原石,皮薄、皮厚不要紧,要紧的是皮需细腻,原石外观需圆润。所谓皮相是内在的反映。皮好的原石虽不能肯定肉也好,但肉好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而粗劣的外皮几乎可以肯定难有好肉。其实老挝田黄现在可看到有大型的原石,重量甚至可达百斤,但一般此类原石外皮粗劣,肉也一般。出好石的原石重量都在2000克以下。此类原石外皮也甚为漂亮。

橘黄皮老挝田黄原石(田料)
由上面照片可见,该原石封皮完整,细腻圆润,甚为漂亮。出好肉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下面再出示一个可看到肉的原石。

老挝黄皮红田原石
上图是一个老挝黄皮红田的原石照片。肉没被外皮全部覆盖。由图可见,该原石黄皮薄而细腻,肉如包汤团的细腻水磨粉团,色泽红润均匀,确为好料。
若是成品,那怎样的石质才算细腻?
这是一个从观感上考量的指标。因老挝田黄类型多,现以成品实例来说明。

老挝田黄小摆件《行旅图》。作者:郭建勋
该作品石质不透,但看上去通体一色,光泽度柔和,既没纹理,也没杂质,只在作品后面留有一小块外皮,为一块不大的原石依石形雕琢而成。其中通体一色,光泽柔和,没有杂质,就是细腻的一个外观表述。

麦芽黄老挝田黄冻(结晶)《何仙姑》摆件
何仙姑是中国道教八仙中唯一的女性。因修仙得道,常保不老之姿。该件作品以柔美,稚嫩体现了这一点。作品通体为正宗的麦芽黄色,观感比薄藕粉更透明,难见杂质。可见这类作品,通体一色,透明粉嫩,难见杂质,为细腻的一种表述。

貔貅钮老挝田黄冻(满布萝卜丝)长方章
这种石质类型的老挝田黄,结晶度极高,有人称已玉化,意思是能与玉媲美。该章打光后,宝光四溢,通体一色。虽内有纹理,但质感柔美,毫无违和感。通体一色,质感柔美,为这类石质细腻的表述。
总结起来,具有通体一色,光泽柔和,或透明粉嫩,或质感柔美,没有杂质的老挝田黄可认为质地细腻。当然,现实中通体一色难度很大,则只要色块区域大且各色区过渡自然,也可认为是好石。
第二节、色泽要均匀
老挝田黄的色泽由成色离子渗入而形成。渗入过程缓慢而长久,渗入也不均匀,所以最终内外纯一颜色的非常少见。如黄色中常夹杂有白色,甚至各色斑块错杂,这将影响观感。
对老挝田黄原石,判断其内部色泽是否均匀甚为困难,特别是对包皮完整的老挝南部田料更是如此。虽然在购买时可选择已开窗口的原石,但毕竟区域太小,且只能看到窗口区域的表面,内部难以窥见,风险还是很大的。然事总有例外。在原石中,有一类因自然碰撞而碎成几大块的却可很好判定内在质量。下面我们来具体看一下两块不同品种老挝田黄碎料来体会一下如何判定料的质量。

老挝田黄五彩田原石(田料)

老挝田黄原石
上面是两块碎成两半的老挝田黄原石。可看出:五彩田原石断面呈细腻的浓藕粉状,虽有不同颜色组成,但单色区很大且均匀,各单色区过渡自然;而下面那块原石断面则黄白夹杂,虽比老挝蛋强,可质量一般般。因整个断面显示的是原石内部,所以可确定,五彩田那块原石质量不错,而另一块则较差。
除此外,原石上若能在不同区域各开一个窗口,比较这些开口区域的肉质异同,也能帮助判定。这是因为:若开口相距较远,即使开口很小,如肉质相同,说明整块原石内部肉质均匀的可能性较大,出好石的几率将大大增强。当然,若单一窗口开得较大,且有一定深度(如向内开1~2毫米),也有助于判断。

枇杷黄老挝田黄原石大开窗
上图是老挝田黄原石大开窗情况。窗口宽度约为原石长度的一半。可清晰看出肉质为枇杷黄,且色泽均匀。再结合外皮细腻的表征,可断定该原石是块好料。
对水料和作品则不需如此麻烦。先讨论水料。

老挝橘皮黄原石(水料)
上面照片是块橘皮黄老挝田黄水料。水料的外皮往往很薄且基本透明,所以内在肉质是可见的。这块料的质量非常好,好在色正且色泽均匀,肉质有种油性和透感。
需要指出的是:因老挝田黄水料的品质容易判定,售价均高昂。特别在源头优质水料出产已稀少的当下,往往会出现原石与作品价格倒挂的现象,不会有捡漏的机会。作为普通爱好者,还是以购买作品来得划算。
上面探讨的色泽均匀判定是基于老挝田黄原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类原石在市面上流通的可能性在逐渐减少,但以作品形式出现的成品却大量增加。所以对普通爱好者,成品才是重点。
成品包括摆件和印章,其色泽的均匀性判定相对容易。
对摆件而言,关键是整体看来,或一色;或二色分明,过渡自然。忌讳小色块错杂。

老挝枇杷黄金银田弥勒佛坐像
该坐像主色调为枇杷黄,在坐像右下方为带黄的白色,坐像背面下方也为此色,整体由两种颜色构成。但因每色块区域颜色均匀,两色块间过渡自然,其石质甚为优异,是好石。
对印章而言,关键看印面和四面,需要色差小方为好石。

橘皮黄瑞兽钮方章(整体和印面。作者:阿灿)
该章由一整块橘皮黄老挝田黄石雕刻而成。重304克。从印面可见,没有内白外黄的现象;从整体看,通体一色。整件作品黄化彻底。虽然颜色不够鲜亮,但体量较重,已属不多见,故为好石。该章还有个特点:有类似红筋格的格纹,这在印面上可见。
在老挝田黄中,有一类在边缘带俏色的品种,常是白色(如荔枝肉般)。如雕制作品时,将其置于作品的合适位置,就仍可认为该作品色泽均匀。下面举个例子。

白顶狮子钮老挝田黄立长方章
该章作者在狮子钮狮头顶部利用白俏色刻制了狮子顶门,位置恰到好处。该区域如荔枝肉般透明,与整章黄色形成了对比。白、黄区域颜色均匀,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这里要说明一下。这老挝田黄主体边缘的白俏色虽处位置与老挝银包金田黄白色外皮相同,但两者是有区别的。从观感上,主要是厚度和覆盖区域不同。银包金外皮厚度在二毫米以下,而俏色要厚的多;就覆盖区域来看,银包金是整体覆盖,而俏色仅在某一区域。
综上所述,判断老挝田黄石颜色是否均匀,看各色区内颜色是否一样及各色区间过渡是否自然即可。
第三节、内在需通透
因老挝田黄的原石坯矿是老挝石,而老挝石的许多都微透明,所以老挝田黄中有不少具通透属性。其中微透明的占大部分,这点与老挝石相同。另有小部分具有如藕粉冻般的质感,这类就相对少了,称为老挝田黄冻;还有部分晶莹剔透的品种,可称为老挝田黄晶。不论老挝田黄冻或晶,内部纯净者极少见,常见内有棉或其它杂质,这影响了老挝田黄的通透性,使得其内在品质下降。所以,若能碰到内外通体一色,几乎不见杂质的个体,那就是极品了。此类可遇难求。
下面通过具体实物来说明。

上面是一块普通的老挝田黄原石。左边是没打背光的视觉观感;右边是打背光后的视觉观感。可见,其具有一定的透光性。但在未打背光时,其通透性感觉不出来。就是借助强光(一般需借助强光电筒),其光集中在一个区域,没有发散到整块原石。从该原石为展示透光性,位置在原来基础上侧了也可知其不是任意方向都具有明显的透光性。从通透的角度讲,这块原石并不是太好。
原石往往带皮,皮层对光具有一定的阻隔作用。若皮层足够厚,光会被完全阻隔在外,而不能进入内部。所以,通过原石对石质的通透性进行判断有一定的误判可能。这点在寿山田黄原石的判断中也曾碰到。在陈锡铭、王一帆编著的《寿山夜话》中记载了一个真实事例。
对寿山石了解的人知道,寿山石中有牛蛋石这个品种。其实该品种是寿山多个产地外观和质地类似的独石的总称。其中在田黄产区也有牛蛋石存在。正是在这重叠区域,有田黄原石的外皮足够厚,外观上与普通的牛蛋石无异,被误认为是牛蛋石。这事就因这一可能而引起的。
按书上表述推断,此事发生在2000年至2009年间。当时寿山石价格已高,而牛蛋石因品种一般,所以价格尚低,但销路不错。有位做原石生意的人就主要经营这一品种。有次,有一位石农手中积累了大量的牛蛋石要卖出,价格可谈,但有个条件:必须一锅端。商人当时头脑一热,全部买了下来。随后用一部手扶拖拉机拉了两车才拖完。静下心来,这商人看着成堆的石头犯了愁:这么多牛蛋石要卖到何年何月才能收回投资啊!真有些后悔。
但事已至此,后悔没用。古就有传说,牛蛋石中有可能有田黄石,何不借此一试,保不定财神爷眷顾。于是商人将这批牛蛋石洗刷干净,挨个用强光手电筒照射。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居然找到了一颗微微透光的大“牛蛋石”,经行家鉴定,这是颗外皮极厚的田黄石。
其实在老挝田黄原石中,类似的情况也有。往往在田料类原石上可能出现。所以仅凭观感判断原石的通透性还是很难的。

老挝五彩田原石封皮
像前面介绍的五彩田原石,若仅从封皮上判断,很难判定其内在肉是透光的。其实它的封皮还不算厚,有少数原石,封皮的厚度甚至能有1.5~2毫米,这类原石几乎不可能在没去皮时就判定它内部的通透程度。下面看个实例:

老挝田黄厚皮雕作品《拔河》局部(作者:郭建勋)
上图作品由一块外皮厚实的卵石状老挝田黄田料雕刻而成。因外皮呈土黄色,厚而细密,皮层厚有1.5毫米,雕刻师采用了浮雕的方式来表现人物情景,富有立体感。但也因此,整件作品没有大部分老挝田黄作品具有一定通透性的特点,不受人待见。其实该作品的原石,内部是有一定通透性的。如下所示:

《拔河》底部
该作品的原石由一整块原始原石断裂而成。看底部,内部的肉就显示了出来,带有一定的透明度。
所以,老挝田黄的通透判定,用在薄皮或无皮作品上更有可行性。下面看两个实例:

《秋山高士》图自然钮扁长方章
上图是老挝北部黄《秋山高士》图自然钮扁长方章受强光电筒照射时的照片,沐石作品。该章四面刻制,画面连贯。内容是三位高士在清山绿水间,古松之下高谈阔论。这里显示的是人物面。关键是看背光下光线透过印章的情况。可以看到,中间被照亮的情况优于周围。
下面再看同样是背面打光的作品:《祝寿图》(老挝北部田黄冻,枇杷黄色,郭建勋作品)。

老挝田黄摆件《祝寿图》
被高亮度电筒打背光后,作品通体明亮,可见,雕《祝寿图》的老挝田黄石通透性优于《秋山高士图》章。
仅从通透性这一考量指标来讲,背光能通过整块石头散发出来的才是好石。
第四节、纹理需规则
与寿山田黄不同,老挝田黄佳品一般是无纹理的。有规则纹理的原石极其难得。如获得此类原石,雕刻师都会好好把握,力求以佳品留世。
就田黄规则纹理的产生有两类说法,即先天说和后天说。前者认为田黄的原始矿石自带规则纹理,二次生成田黄石后,此纹理延续下来,成为田黄石的特征之一;后者认为,田黄的原始矿石从基岩上脱落后,被流水携带,沉入基质中,完成了复杂的理化反应形成规则纹理。笔者倾向于前者,认为其更有说服力。这点从两类田黄的原始生成矿石的情况可以看出。
寿山田黄的原始生成矿是寿山高山石。玩过寿山石的人都知道,高山石中的许多品种都有规则纹理,这样寿山田黄有规则纹理就是自然的事了。其实寿山田黄中也有无纹理的,只是长期强调规则纹理为寿山田黄的特征之一而被忽略了,以致有人因作品内无纹理而错过了获得极品寿山田黄的机会。从现在的情况看,老挝田黄的原始矿石老挝石基本是没纹理的,但不是完全没有,有极个别是有纹理的。这样就对得上了。正因为原始矿石基本没有纹理或纹理散乱,才导致有规则纹理的老挝田黄石稀少。
从生成法则来讲,在同样的理化环境下,规则纹理若是后天生成的,那经过基本相同的理化环境,所有的田黄原石都应该有规则纹理,而不论寿山田黄还是老挝田黄都不是如此,所以先天说更有说服力。
具纹理的老挝田黄可提高作品的观赏度。纹理主要类型有水晶纹、萝卜纹。其中水晶纹品种在早期进入市场的老挝北部黄中可见;萝卜纹品种在后期进入市场的石中可见;当然还有一些特异的纹理,因数量稀少,就不作介绍了。纯净及含有规则纹理的冻和晶均属稀少品。
艺术品有物以稀为贵的市场认定,所以凡具规则纹理的老挝田黄价值都比较高,应归入好石的范畴。当然具体到特定纹理,还是有讲究的。
一、水晶纹
在早期老挝北部黄作品中,常见水晶纹,现在已较少见。此类纹理具透明属性,以细密,平行分布在老挝田黄石内为佳,若太散乱则会破坏美感。好的水晶纹晶莹剔透,观之有玻璃般透明感。含优质水晶纹的老挝北部黄不一定是好的石料,因为该纹理增加了作品的创作难度,成品会因水晶纹的显眼而失去整体的艺术美感。能为作品增色的往往是那些不那么显眼的水晶纹。下面结合具体实物来说明。

老挝北部黄《光透岭涧人自在》自然钮扁长方章
此章名《光透岭涧人自在》,由沐石刻制。章左下角带外皮(现能见到的老挝北部黄常无外皮)。作者创作该章是花了功夫的。先看章面偏右部分,可见有丝丝斜纹,这就是水晶纹。其实这种水晶纹是因石料内部分层形成的。石料内部由透明度小和透明度高的不同层叠合,而透明度高的层外观上就显示出水晶般的线状,才被称为水晶纹。下面是该章水晶纹区域的放大照片:

层叠型水晶纹
由上叙述可知,要看到水晶纹,雕刻者需让石料内部的叠层侧面面对观者才行,所以处理具有此类水晶纹的原石难度高于其它品种。下面看一下该章的一个侧面,就可知该说法的正确。

《光透岭涧人自在》章侧面
从侧面看不到水晶纹,这说明在该章主面的背面也可看到水晶纹。

《光透岭涧人自在》章背面
很明显,该章背面也有水晶纹(见左上部分)。
其实,有水晶纹的老挝北部黄在刻制作品时是很难处理的。处理不好,会因纹理而使作品显得粗气,降低艺术价值。
雕刻师在处理该块章料时,将石材的缺点化为了优点,赋予了作品外延的内涵。
照片显示,该章料黄化并不彻底。从章背面可知,泛白区域由章左上角向右下延伸,雕刻师利用这一区域内的纹理,构成光线从云层透过,而端坐船上垂钓的隐者,沐浴在照射而下光线里的意境,整个构图表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隐谧氛围,将章料的水晶纹融入场境中。该章也因这一构思而得名。
现见到的水晶纹,除与该章类的细直纹外,还有粗直纹及短纹。严格讲,粗直纹和细直纹是一类,产生的原理也相同,仅是透明线条的粗细不同而已。但短水晶纹是另一类,它是石料内含有透明度不均匀的区域,而这些区域呈线条状分布。需要指出的是,这类水晶纹能被看到,说明石料本体是冻或晶,所以含有这类水晶纹的石料,本身质量就不错,就是好石。下面看一枚借助短水晶纹构图的章。

老挝北部黄《秋江渔者》自然钮扁长方章
该章的主题是一位渔者独自乘船在江上垂钓。请注意一下:该章水面部分没刻流水纹(在章中部靠左部分),而是借助章料本身的短水晶纹来模拟,有种水流流动的感觉。下面将两类水晶纹的特写展示一下:
 |
 |
细直纹 |
短纹 |
对水晶纹来说,只有恰当地开料和好的构思才能体现出水晶纹的价值,而具有粗水晶纹和无规则水晶纹的石料很难满足上述要求,所以只有细水晶直纹和水晶短纹的章料才有可能出好作品。
最后讲一下:水晶纹要能给作品增色,在开石时就开始了。构图时还必须考虑水晶纹的方向才能取得好的视觉效果,这点从上面介绍的两枚印章都能看出。
二、萝卜丝纹
在寿山田黄认定中,有萝卜丝纹几乎是个必备的条件。其实,寿山田黄也有无萝卜丝纹的,只是藏家有意忽略了。但不管怎么说,萝卜丝纹能成为寿山田黄的特征之一,说明拥有萝卜丝纹的寿山田黄是很多的。而老挝田黄则相反,拥有萝卜丝纹的个体属稀缺品,反而大量的老挝田黄是无纹理的。所以萝卜丝纹不是老挝田黄的特征之一。那究竟什么是萝卜丝纹?
顾名思义,萝卜丝纹显然和萝卜有关,其纹理具有萝卜维管组织的排布特征,为一种网状结构。现实中,这种结构在许多植物的根茎和果实中存在,但因萝卜是中国人最普通的根茎类蔬菜,被我们的先人注意而类比到寿山田黄的丝纹上。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种结构。

白萝卜,在江南也称太湖萝卜
要看到明显的萝卜丝纹是有讲究的。首先,不能一刀将长萝卜拦腰斩断看萝卜的横切面,那只能看到放射状的条纹,而要再将萝卜纵向破开,通过萝卜的纵向来看。

萝卜被拦腰一分为二,再将其中一段纵向破开
看上面纵向破开的那段,似乎看不出网状结构的萝卜丝纹,这是因为萝卜的维管组织颜色与萝卜肉颜色类同的缘故。将该段纵向切薄片,可得如下照片:

萝卜具有成网状分布的维管结构
其实,传统上看萝卜丝纹,先要将萝卜刨去表皮,再将萝卜煮熟,最后沿萝卜纵向看才能看清楚。恰巧,我在做菜时将一块萝卜如此做了,获得了清晰的萝卜丝纹照片:

萝卜丝纹
在汤水的映衬下太湖萝卜的萝卜丝纹无比清晰!
因萝卜丝纹的说法最先在寿山田黄中得到采用,我们先看寿山田黄的萝卜丝纹照片。
1.
2.
3.
4.
5.
6.
7.
8.
寿山田黄几种萝卜丝纹照片
共有八幅照片。这些是寿山田黄主要的萝卜丝纹类型。可以看到,编号1、5、6的纹理,与真正的萝卜表面纹理类似,其余的各具特点,这些有特点的类型虽与萝卜丝纹的网状结构有异,但若特意区分,反而名称杂乱,不如沿用萝卜丝纹的旧称。所以现在有人更倾向于叫丝纹。本文依旧统称为萝卜丝纹。
据此,我们通过实物来看看老挝田黄内部萝卜丝纹的类型。
 |
 |
打光专业拍摄 |
自然手机拍摄 |
《节节高升》竹节章 |
上面是黄金黄老挝田黄冻《节节高升》竹节章。这里要说明的是,田黄中的黄金黄色是以旧社会使用的纯金颜色来类比的,金黄中带红,与现代工艺提纯的动辄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黄金颜色还是有所不同的。历史是继承和发展。所以在老挝田黄的颜色上还是沿用古人的定义为佳,免得造成割裂。
左边是用专业相机在打光条件下拍摄所得图像;右边是用普通华为手机在正常室内光照条件下拍摄。采用这样的安排,是因为下面所举实物照片都是在打光条件下拍摄所得。采用对比照,是为了让读者对打光和普通情况下看到的实物颜色和丝纹可能有的差距心中有数。其实采用这种对比还想告诉大家:拍老挝田黄实物时,打补充光是为了使实物看起来更好看,为实物增色。事实是,老挝田黄品质越好,打光对实物观感度的影响越小。只有那些不怎么样的老挝田黄实物,才需要借助外部人工光源来增色。

《节节高升》竹节章局部放大照片
注意看照片中部,章内有丝丝细纹。这类老挝田黄的萝卜纹,常常不明显,上佳的几乎看不到丝纹,但若聚精会神看又似乎有。此类石是好石。
看到这,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文中举例的老挝田黄实物照片明亮,色调好,而前面的寿山田黄萝卜丝纹照片却灰暗?其实这是因为想拍萝卜丝纹清晰点所做出的牺牲。因萝卜丝纹在石内,为清晰,常要将镜头凑近了拍摄,这会影响光线的分布和强度,导致照片灰暗。而田黄石须有良好光照才能还原本来的颜色。老挝田黄凑近了拍也是如此。

《节节高升》竹节章内部丝纹放大照片(凑近了拍)
“所谓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可能就是这样吧。
下面举第二例:

《闲情雅致》薄意章
该章刻画的是一钓者,悠闲地在屋旁,安坐岸边,静心垂钓。天上的太阳、群鸟;周围的山岭,植物都营造了这种氛围。
该章石质通体一色,黄化到位,为田黄冻。为使薄意效果好,做了人工黄皮,构图面面俱到。当然,好的人工皮与天然皮相比,等级还是要差些,但该章的用料胜出在它具有萝卜丝纹,且是那种满石密布的品种。下面看一下该章萝卜丝纹的放大照片:

《闲情雅致》薄意章萝卜丝纹
该章萝卜丝纹比《节节高升》竹节章明显多了,为网眼较小的品种。此类老挝田黄也属稀少品,当然为好石。
下面举第三例:

站狮钮老挝田黄冻立长方章
该章雕了一只狮子站在章顶上正扭头看。狮头和狮身比例稍有失真,狮头显得大了些,但其用石却是上佳。为北部黄结晶类品种。最有价值的是其内满布萝卜丝纹,是那种标准的萝卜纹,且通体一色,极其罕见。下面来看看其萝卜丝纹的样子:

站狮钮老挝田黄冻立长方章局部放大照片
可见,章内布满成网眼状的萝卜丝纹。从观感上,隐现在黄色的冻肉中。这类石料自然是好石,且少见。
上面为阐述萝卜丝纹介绍了三例老挝田黄作品。它们都是不带原始皮的。我们知道,在老挝田黄中,老挝北部黄大部分是没有皮的。它们中的许多是直接从浸在地下的矿带中开采出来的,这与有皮的田黄还是有区别的。上面的三例只说明了不带皮的田黄中有内含萝卜丝纹的品种,尽管这些田黄可能因创作需要而被剥掉了皮。那具有原始皮的老挝田黄中是否有内含萝卜丝纹的品种呢?回答是有。下面请看一例:

老挝田黄冻《松林雅聚》摆件
这是件在卵圆状老挝田黄冻原石表面外皮上以薄意手法创作的作品。构图中五位隐士在古松下相聚。或坐或站,恬静闲淡。该作品外皮与肉的颜色差距虽不如前面《闲情雅致》薄意章人工皮来得大,但贵在天然,且这种色差已能较好体现薄意雕的内涵。更有价值的是,其内部满布萝卜丝纹。下面看一下放大后的局部会更明显:

《松林雅聚》摆件内部萝卜丝纹
由此可知,在老挝田黄的许多类型中,都有可能出现萝卜丝纹,且出现丝纹的石质一般为田黄冻或晶,本作者认为丝纹本身不透明或透明度极小,要显现,须有周围透明度较好的材质来衬托。所以有萝卜丝纹的老挝田黄,一般都可认为是好石。
这里要讲一下老挝田黄的萝卜丝纹与水晶纹的区别:萝卜丝纹因头明度低于周围而显示出来;而水晶纹却是因透明度高于周围而显示出来。这就是有萝卜丝纹的老挝田黄一般质量较好的原因。这应该也是以前寿山田黄以有否萝卜丝纹来判定真假和质量的原因。当然万事不能绝对。对老挝田黄而言,大部分优质的石质都无萝卜丝纹,有的只是一小部分;而对寿山田黄而言,大部分优质的石质都有萝卜丝纹,无的只是一小部分。美石如此不同,真令人感叹大自然的丰富多彩。
|